花间一壶戏:小花玉兰与评剧的百年对话
更新时间:2025-08-16 18:13 浏览量:1
在评剧艺术的浩瀚星河中,小花玉兰这个名字犹如一颗不灭的星辰,以她独特的艺术光芒照亮了传统戏曲的传承之路。这位评剧表演艺术家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将评剧这门民间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自己化作了这门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花玉兰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既是传统的虔诚继承者,又是艺术的勇敢革新者;既是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又是幕后的辛勤园丁。透过她八十余载的艺术历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如何与一门传统艺术相互成就、彼此升华。
小花玉兰的艺术启蒙始于一个评剧世家的熏陶。1933年,她出生于天津一个评剧艺人家庭,本名陈佩华。这个日后以"小花玉兰"之名响彻梨园的女孩,从小就在后台长大,耳濡目染着评剧艺术的点点滴滴。父亲陈艳楼是评剧著名小生,母亲花玉兰更是评剧"花派"创始人,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她提供了最纯正的艺术基因。然而,家学渊源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小花玉兰之所以能超越单纯的技艺传承,在于她对评剧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小时候看母亲演戏,总觉得那些唱腔、身段像是有生命似的,"晚年的小花玉兰曾如此回忆,"后来才明白,那生命是演员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来的。"这种对艺术生命性的领悟,使她从学艺之初就避免了机械模仿的陷阱。在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之外,她更注重体会角色内心的情感流动,将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这一艺术理念的确立,为她日后形成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埋下了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58年,小花玉兰加入天津市评剧团,开始了她艺术生涯的辉煌篇章。这一时期,她先后主演了《牛郎织女》《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剧目,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牛郎织女》中饰演的织女一角,将这一传统神话人物演绎得既仙气飘飘又充满人间真情。剧中那段"天河配"的经典唱段,经她婉转清丽的嗓音诠释,成为了评剧史上的不朽名篇。
"唱戏不是用嗓子,是用心。"这是小花玉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时,她不仅准确把握了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更通过细腻的唱腔设计和身段表演,展现了黛玉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那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经她演绎,既有大家闺秀的含蓄克制,又饱含对命运无常的深切悲叹,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这种将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完美结合的能力,正是小花玉兰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花玉兰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巅峰状态。她不仅继承了母亲花玉兰创立的"花派"艺术精髓,更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的表演风格。与当时评剧界流行的浓墨重彩相比,小花玉兰的表演更像是一幅水墨丹青,以简驭繁,以静制动,在不经意间触动观众心弦。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源于她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也得益于她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把握。
"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而是需要不断赋予新生命的。"抱着这样的信念,小花玉兰在尊重评剧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大胆进行了多项创新尝试。在音乐方面,她在保留评剧传统板式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歌剧、民歌等元素,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在表演方面,她借鉴话剧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使人物塑造更加立体丰满;在剧目选择上,她不仅演绎传统戏,也积极排演《刘巧儿》《小女婿》等现代题材作品,拓展了评剧的表现领域。这些创新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评剧艺术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作为评剧"花派"的重要传人,小花玉兰对艺术传承有着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她深知,一门艺术的延续不能仅靠几个名角的支撑,更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她就开始致力于评剧教学工作,先后在天津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任教,培养了大批评剧人才。她的教学从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传授,而是注重启发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她常用齐白石这句名言告诫学生不要止步于模仿,而要找到自己的艺术个性。
在小花玉兰的悉心指导下,马淑华、李娟等一批优秀评剧演员脱颖而出,成为评剧艺术的中坚力量。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即便在晚年行动不便时,她仍坚持在家中授课,将自己数十年的艺术心得无私传授给年轻一代。这种对艺术传承的执着,体现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胸怀与担当。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是耄耋之年的小花玉兰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乐观的态度。她积极参与各类评剧推广活动,通过讲座、访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评剧艺术。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以八十多岁高龄仍不时登台示范表演,用自己的一腔热忱感染着年轻观众。
"戏曲不会消亡,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最深层的情感密码。"晚年的小花玉兰常常这样说道。她相信,只要坚守艺术的本质,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评剧这门百年艺术必能找到与新时代对话的方式。这种信念支撑着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评剧事业奔走呼号。
2025年8月14日,小花玉兰走完了她九十三年的人生旅程,留给世人的不仅是那些经典的舞台形象和优美的唱段,更有一份对传统艺术的虔诚与执着。回望她的艺术人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表演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评剧艺术在二十世纪的演进史。她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艺术的魅力源于真诚表达,而一个艺术家的伟大,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光彩夺目,更在于对艺术传承的无私奉献。
如今,当我们聆听小花玉兰留下的那些经典唱段时,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的永恒魅力——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必将通向未来。小花玉兰用她的一生完成了与评剧艺术的百年对话,而这场对话,仍将通过一代代表演者的接力,永远延续下去。
资深编辑:蔚蓝
美术编辑:海朱
图片编辑:孙运良
文字校对:冯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