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下的传承与创新——雅安剪纸艺人苏平的镶嵌式艺术人生
更新时间:2025-08-17 09:07 浏览量:1
正在进行剪纸创作的苏平
在雅安这座浸润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一位金融系统的退休老人正用剪刀改写非遗传承的叙事方式。苏平,这位将徐悲鸿骏马神韵与雅安大熊猫憨态完美融入红纸的剪纸艺人,以独创的“镶嵌式套色剪纸”技艺,让传统剪纸技艺焕发出时代生机。
从亲友婚庆的喜字到正在创作的《雅州108熊猫图》,他的剪刀既延续着剪纸的古老基因,又跳动着新派剪纸的创新脉搏。让我们走进这位“半路出家”的剪纸艺人的艺术人生,看一把剪刀如何剪出从金融职场到艺术殿堂的传奇之路。
初识剪纸
双喜字里的烟火人情
踏入苏平雨城区的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剪纸艺术馆:玄关处悬挂着青花瓷纹样的红色剪纸,走廊墙上威风凛凛的藏獒剪纸乍看如狮,客厅中央徐悲鸿《八骏图》剪纸气势恢宏,两侧“锦上添花”(锦鸡牡丹组合)与各色人物剪纸相映成趣,连厨房门上都点缀着樱桃水果剪纸……
这些令人惊叹的作品,都出自这位金融系统退休职工之手。
“我的艺术启蒙,在于上学时办黑板报和剪纸课程!”拿起手中的双喜剪纸,1962年在成都出生的苏平回忆道。
苏平的艺术天赋源于教师世家的熏陶。其外公外婆等四位长辈都是小学教师,从小培养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时代就痴迷“勾勾画画”的他,长期负责班级黑板报制作,在书法绘画中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功底。“第一次接触剪纸是在美术课上”,苏平回忆道,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图案勾线发愁时,他已能精准完成设计,这份天赋让他获得老师特别表扬,也埋下了剪纸艺术的种子。
1979年,来到雅安金融系统工作的苏平,因写得一手出色的美术字,常负责写单位的标语横幅。这种对线条的精准把控,意外成为他剪纸创作的基石。当时市场上婚庆喜字稀缺,亲友们纷纷请他帮忙剪喜字。为精进技艺,他专门购入1974年版《怎样剪纸》潜心研习,从简单的“双喜”到复杂的“八喜牡丹图”(将八个喜字与牡丹纹样完美融合),他的作品逐渐成为亲友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祝福载体。
即便在机器剪纸普及的今天,苏平的纯手工作品仍被亲友视若珍宝。去年为朋友儿子婚礼制作的“八喜牡丹图”,他耗时三天精心设计。“每个喜字的转角都要圆润饱满,牡丹花瓣必须层层分明。”这种匠人精神,让他的剪纸不仅是装饰品,更承载着长辈对新人“花开富贵”的深情祝福。
从剪纸课程到婚庆喜字,这把剪刀剪出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烟火人情。
剪纸情缘
从藏獒到十二生肖的艺术突破
苏平的部分十二生肖及大熊猫剪纸作品
在苏平的工作室里,剪刀与纸张的每一次相遇都诞生着奇迹。
他的工作台宛如微型动物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昂首嘶鸣的骏马、灵动活泼的十二生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那幅金色藏獒剪纸。
2015年,相伴十年的金毛藏獒离世,苏平的艺术轨迹就此改变。
“我对照照片剪了好几天,最终完成了藏獒剪纸。”苏平轻抚玻璃镜框,剪纸中两只藏獒相对而立,金色的纸张在阳光下会随视角变换光泽,仿佛爱犬仍在呼吸。
也是2015年,省银监系统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活动,苏平剪了一幅《八女投江》。他用的是“大剪刀”,纸是红色硬纸,现在想来即便没有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但依旧被看到初稿的朋友们点赞鼓励,这份被看见的认同和沉甸甸的鼓励,让他更加坚定对剪纸艺术的追求。
抗战题材方面,苏平想到了徐悲鸿在抗战爆发初期创作的《马》。
“剪马难,剪徐悲鸿的马更难。”苏平的书桌上,《怎样画马》已被翻得有些卷边。徐悲鸿笔下的骏马,骨骼嶙峋,肌肉贲张,墨色晕染间尽显奔雷之势。如何用一张薄纸再现这种神韵?苏平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探索。
“徐悲鸿强调马的骨骼和解剖结构,使画作更加立体和真实。在剪纸时,还要考虑通过明暗对比,展现马的肌肉和体积感,肌肉线条雄健有力。”苏平说,徐悲鸿的马,笔墨奔放,一笔勾勒,富有弹性和动感。
这种将中国画意境与剪纸线条结合的方式,让苏平找到一条艺术突破之路。
在十二生肖系列中,可见苏平的匠心和创新。“老鼠娶亲”中,迎亲队伍抬着花生造型的花轿;“虎啸山林”突破对称构图,虎身呈“S”形盘踞,眼球镶嵌夜光树脂,暗处会泛起幽绿光芒。
苏平指着桌上的十二生肖剪纸说:“老虎的造型重点在于其威风的虎头,通过放大眼睛、张开嘴巴展示锋利的牙齿,来凸显其凶猛霸气;而猪的造型则着重于描绘其圆润的身体、大耳朵和卷曲的尾巴,展现憨厚可爱的神态,即便是简单的轮廓线条,也能生动地传达出动物的独特气质……”
文化寻根
108只熊猫的纸上故乡
初秋时节,苏平一个人静静地在雨城的家里进行着剪纸创作。
“一般情况下,剪纸有特别的符号和形状,如月牙形、圆形、半圆形、柳叶形、锯齿形等!”在苏平看来,北派剪纸粗犷,南派剪纸细腻。而他,则有自己的想法。
除了一般的喜庆剪纸外,他在传统的剪纸技艺基础上,采用更具意象的线条,让现代人更喜欢。
“你看这只鸡,有红黄黑等颜色,立体感和色彩感更强。”苏平说,他采用的是镶嵌式套色剪纸方式。“镶嵌式套色”,即先用黑纸剪出动物轮廓,再在背面加入色纸,最后用镊子将0.5毫米宽的彩色纸条嵌入填色。这种“三明治”结构让作品既有版画的层次,又保留剪纸的透光性,在业界引发关注,大家也亲切地称呼苏平为“新派剪纸艺人”。
很多时候,他要用小夹子慢慢地给图案换上不同颜色的纸条,“艺术有时是个体力活。剪纸虽然很费时费力,但成品效果很好!”
对于苏平来说,掌握剪纸基本技能或许不算太难,关键在于深入钻研和持续深化,让技艺更加精湛。
早在2016年,苏平受邀参加首届中国传承人年会暨中国非遗联盟成立周年庆活动,目睹那些传承人高超的剪纸技巧,使苏平下决心要把剪纸的爱好深入追求下去。
苏平在雅安工作生活了40余年,他也喜欢上了雅安的历史文化。苏平除了买了一些剪纸和中国画线描画方面的书学习外,还经常到雅安市博物馆和各个县(区)的博物馆去寻找灵感。
“现在出去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感受那里的历史文化。”苏平说,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可剪”,而各地的文化可以给予他更丰富的创作灵感。
2022年退休后,苏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剪纸技艺上。他将客厅改造成了“剪纸工作室”。一张靠窗的桌子上,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摆放着各类剪刀、铅笔等剪纸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一把小剪刀被苏平运用得十分顺溜,很细的马鬃毛是屏住呼吸一剪一剪精心剪出来的,他的剪纸刀法极其细腻。
“剪刀是笔,红纸是墨,我们剪下去的是光阴,剪出来的是山河。”苏平说,剪纸的乐趣在于创新上,跟着模板剪纸没意思,他喜欢自寻题材,剪有创意的内容。
苏平向记者展示了几十个熊猫剪纸样稿,一个个胖乎乎的,看着纸上的熊猫,那细腻的质感仿佛让人触摸到毛茸茸的真熊猫一样。
他说,熊猫是雅安的名片。他时常应朋友要求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他也在计划着系统地剪出雅安的大熊猫,表达对生活工作40多年的第二故乡的祝福。
“我最近在创作雅州108只大熊猫的足迹图!”苏平拿出一张宽70厘米、长500厘米的蚕茧纸,“每个大熊猫都有细微区别,要一个个慢慢勾画,再一剪一剪地精心剪出来!”
苏平准备用一年时间来完成此幅巨作。
采访后记
剪刀下的生命诗篇:
苏平的守艺、创新与精神家园
本应到成都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苏平,常常一个人在雨城的居所里“耍”着剪刀和纸张。
即便在机器剪纸普及的今天,苏平仍坚持手工剪出“八喜牡丹图”的每一处转角,这种固执背后是对“人情温度”的坚守。
当他用纸剪出《八女投江》时,抗战英烈的轮廓线里跳动着民间艺术的基因。守艺不仅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将集体记忆镌刻在纸上的文化自觉。
退休后的苏平展现出惊人的创新能力。大熊猫、十二生肖、八骏马等动物剪纸,为他的退休生活增添更多乐趣与亮色。
从苏平的艺术创作上,我们看到了兴趣的力量。贯穿苏平人生的金线,是童年美术课上那个被表扬点燃的兴趣火种。那些深夜伏案剪纸的身影,恰是兴趣如何滋养生命的生动诠释。
热爱从不会迟到,创新永远正当时。
苏平的故事打破了非遗传承的刻板印象。他没有祖传技艺,却用职场人特有的系统思维重构传统;他退休后才专注创作,反而让剪纸成为连接代际的纽带。在他身上,我们看到非遗传承的核心密码,守艺重在守“神”而非守“形”,创新需要“深挖井”而非“广撒网”。当这位老人戴着老花镜将彩色纸条嵌入剪纸作品时,他镶嵌的不仅是色块,更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如何用热爱照亮文化传承之路的精神启示。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