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吴让之“安居乐业”田黄印章即将亮相2025年秋季全国文物艺术品博览会

更新时间:2025-08-23 18:33  浏览量:1

在清代篆刻艺术的宏大版图中,吴让之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峰。其篆刻作品,尤其是以田黄为材的印章,更是集材质珍稀、艺术精湛、文化深厚于一体,成为篆刻史乃至艺术史中值得反复品读的璀璨遗珍。当我们凝视这方吴让之的田黄印章,从材质、篆刻技艺到文化内涵,皆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震撼。

田黄之贵:

田黄,素有“石中帝王”美誉,产自福建福州寿山乡水田之下,是寿山石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稀贵品种。其形成条件严苛,产量稀少,千百年来备受文人、藏家追捧。这方印章所用田黄,色泽温润凝腻,呈典型的橘皮黄或枇杷黄,肌理隐现萝卜丝纹,如金丝缕缕,在光线下流转出独特的质感,上手触摸,脂润感沁人,尽显田黄“温、润、细、腻、凝、结”六德 。

田黄之贵,不仅在稀缺,更在其文化象征。自明清起,田黄就与权力、雅趣绑定,为文人案头清供、藏家心头至爱。以田黄为材制印,本身就赋予作品极高的物质与文化起点,让这方印章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石中帝王”与篆刻艺术交融的期待,为吴让之的艺术表达提供了珍贵且富有文化底蕴的载体。

吴让之篆刻:

(一)刀法:

吴让之篆刻师承邓石如,却能自出机杼。其刀法以冲刀为主,行刀如笔,在这方田黄印章上,尽显冲刀之妙。冲刀技法下,线条流畅婉转,似“屋漏痕”“锥画沙”,却又因田黄材质的细腻,多了几分温润。刻刀游走间,力度精准把控,线条粗细、曲直随印文需求自然生发,无刻意雕琢之痕,却有一气呵成之态。

印文线条看似飘逸,实则内含筋骨,起笔收笔的细微处理,彰显对篆书笔意的深刻理解。冲刀带来的灵动韵律,让印文摆脱板滞,如潺潺溪流,在田黄印面上流淌,既保留金石篆刻的古朴质感,又融入书法的灵动气韵,实现“以刀为笔”的艺术转化,将篆刻从工艺性镌刻升华为书法艺术的金石延伸。

(二)篆法:

吴让之篆刻秉持“以书入印”理念,其篆书功底深厚,融入邓石如篆法的舒展与灵动,又添自身婉转而劲健的特色。这方印章的印文,篆法布局精巧,字势欹正相生,笔画疏密得宜。单字结构中,线条的穿插、避让,遵循篆书结体规律,却因吴让之的处理,多了几分鲜活。

如印文某字,笔画繁简对比间,空间分割自然和谐,既符合篆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审美,又因田黄印面的限制,巧妙压缩拉伸,让字在方正印面中舒展自在。这种书印交融,使印文既有书法的笔情墨韵,又具篆刻的金石趣味,将清代“印从书出”的篆刻思潮,以具体而微的方式呈现,为后世展现了书与印共生共荣的艺术范式。

(三)章法:

章法布局上,吴让之展现出超凡的把控力。这方印章印文排列,打破规整却不失秩序,字与字、笔画与笔画间,虚实关系微妙。实处,线条厚重凝练,撑起印面骨架;虚处,留白巧妙,给人遐想空间。

比如,印文相邻字的笔画,或交错呼应,或避让留白,形成“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节奏。这种虚实相生,让印面不单调、不拥塞,如一幅微型的章法画卷,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悠远意境,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当黑”的智慧,使印章超越实用功能,成为饱含意境的艺术小品。

印钮雕刻:

印钮雕刻为瑞兽造型,是清代印钮雕刻的典型风格。瑞兽雕刻细腻,毛发卷曲、肢体劲健,神态威严中带灵动,将石材特性与雕刻技艺完美融合。田黄质地较软(相较于其他石材),雕刻师需精准施力,既刻画出瑞兽的立体感与细节,又不损伤石材。

瑞兽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威的象征,印钮雕刻瑞兽,赋予印章文化寓意,使其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从工艺看,雕刻师对瑞兽形态、比例的把握,对毛发、纹理的雕琢,展现清代雕刻技艺的高超;从文化看,瑞兽承载的祈福、尊荣内涵,与印章作为身份、艺术象征的功能呼应,让这方印章从材质到工艺,从篆刻到钮雕,全方位成为文化传承的微观标本。

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方印章是清代篆刻艺术生态的缩影。清代金石学兴盛,文人对古文字、古器物的研究热情,推动篆刻艺术发展。吴让之身处此环境,其创作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复古与创新”“传统与个性”的探索。印章见证了清代篆刻从师法秦汉到“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的流变,是研究吴让之个人风格、清代篆刻流派传承的关键实物。

从文化交流看,它串联起石材产地(福建寿山)、篆刻创作(吴让之)、收藏流转(历代藏家)等环节,折射出清代文人雅趣、收藏风尚与艺术市场生态。藏家对田黄印章的珍视,文人对篆刻艺术的推崇,共同构建了清代艺术消费与创作的互动关系,让这方印章成为观察清代文化艺术产业链的窗口,其历史价值早已超越艺术作品本身,成为文化传承与时代风貌的见证。

结语:这方吴让之田黄印章,是材质珍稀性、篆刻艺术性、文化传承性的完美统一。它让我们看到,在清代艺术语境中,文人如何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书写对传统的尊崇与对创新的追求;如何将个人艺术风格融入时代潮流,又在潮流中坚守个性。

于当代而言,它是连接古今的艺术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清代篆刻的温度,感受田黄材质的魅力,领悟“书印交融”的美学智慧。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衰减,反而会在后人的研究、欣赏与传承中,不断被挖掘、阐释,持续绽放跨越时空的光芒,成为永远值得珍视的艺术遗珍,在篆刻史、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永恒篇章 。 此外姚仲海即姚正镛,字仲声,又字仲海,号迟云山馆、转蓬吟馆,奉天盖平。

姚正镛官至郎中,精于诗词书画,兼长治印,家财亦巨,为彼时泰州首富。他治金石,嗜收藏,书法学六朝,画山水、花鸟、梅花,饶有古致。1860年,苏、常两地文人汇集泰州,姚仲海与岑仲陶、张午桥、黄琴川等朝夕相聚,谈论金石书画。篆刻家吴让之为其刻有多方印章,如“姚仲海”“盖平姚正镛仲海印”这可见次印的珍贵程度

此外印章刻为,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生活的经典概括,寓意着人们拥有稳定的居所和满意的事业,生活安宁而富足。安居,不仅是拥有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意味着安全、舒适与归属感;乐业,则代表从事热爱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经济保障与精神满足。在古代来讲更是如此,侧文则是反应,本件田黄印章,由吴让之所刻,赠与姚仲海所用,此件精品更是上乘之作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