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入出秦汉 意趣盎然 ——漫谈查仲林篆刻艺术

更新时间:2025-08-24 14:21  浏览量:1

在当代篆刻艺术界,以其风格面貌独具,为人低调,又不善言辞,但其艺术成就颇丰的一位篆刻艺术家,他就是我今天要谈的查仲林先生。

查仲林先生成名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以来,其篆刻艺术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中连连夺冠。如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入展、获奖,其中第五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一等奖等多项大奖。查先生生前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省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港举办个人篆刻书法作品展,美国南加州宝尔艺术博物馆邀请举办个人展览,97年被评为中国文联首届“德艺双馨”的文艺家。

凡是艺术大都有其发展的渊源关系,艺术家的成功都是在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基础上,认真学习并继承优秀艺术的作品,并有所创新。中国篆刻艺术自周、秦、汉演变至明清,形成多种流派。浙派至赵之琛已成为强弩之末,而皖派到邓石如、吴让之以后,已无别的新意。唯有到赵之谦才算有了新的变化,丰富多姿。但也正如他的书法一样,不免有靡弱之感。其后由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易大厂、来楚生等,他们出入各家,上追秦汉印,融汇众家之长。他们的艺术作品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及自由精神,胆敢独造,有魂魄之韵致。在以往的篆刻艺人中,他们五人是集大成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成就愈高,后人就愈难以越出他的藩篱,越令人感到难以为继。查仲林先生在其学印自述中谈到:“我最初曾留恋吴昌硕、黄士陵的印多年,但收效甚微,乃至缺少对印章的悟性上的飞跃,但由于所学杂而乱,难有某一家的风格。后来随着印学出版物的增多,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在诸多印家中,那时基本以这几家为主,尤其是对吴昌硕的厚重宽博的白文印情有独钟。学习他们是为寻求自己的风格”。

查先生的篆刻艺术由吴昌硕、黄士陵等人又转入对秦汉印为主,在创作上也基本上以汉印为基调。汉印对初学篆刻者来说,上手比较容易,但进去如能再从汉印的模式中跳出来就难了。

查仲林先生的篆刻艺术由秦汉印及“吴、齐、易、来、黄”等印人之外,另外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由于他深知汉印有大气雄浑之气魄。汉印、诏版、汉碑额等文字大都是平直方折之笔多于圆转弯曲之笔,对入印更为适宜。走这条路书法和篆刻更能统一起来。

可是篆刻还有不同于书法的地方,笔在纸上轻重转折无拘无束,而刀在石上不像笔在纸上那么容易方便,所以从刀法上来说也是平直的笔画、较圆转的笔画易于奏刀。查仲林先生刻印以至于石浆满屋(一藏家订其印一次二十余方),通宵达旦。他用功之勤,体验之丰富,是深知此中甘苦的。所以说他处理笔画上常常是以破方为圆,有时也化圆转为方折。

笔者在学习篆刻艺术的道路上,深受查仲林先生的影响并有所开悟,常常为吾指点迷津,并聆听先生篆刻艺术的方法及观念。查先生常常说:“在印章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上,我曾长期地探索过。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种既容易又很难的事。每个人到最后都有风格,但能被当时的专家及社会认可你是关键”。

“印宗秦汉,如诗之宗唐,书宗魏晋”。因汉印浑朴自然、气势雄强、厚重灵巧生动,线条粗壮,有一种正大气象,让人有回味之处。秦汉印发展到明清时期,其明显的从印的格调上、气势上远不如秦汉印的醇正。明清印风上多少有些“俗腻”之气,在风格上有“杂乱”性之别。浙派印在师法汉印上,其字法、刀法基本固定在一种模式上,在继承上却无发展空间,其“风格”上的成熟却走向了另一种低格。

因此,查仲林先生对明代及清初印调只是了解一下脉络渊源,而不去动手临刻实践。

自从八十年代以后,查先生多把精力主要放在向秦汉印觅取营养。他学汉印采取临摹的方式很少,大部分是读印。可以说查先生把秦汉印读遍了他所能看到的精品佳作,通过读印代替临摹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查先生说:“通过读印,真正能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借鉴的印并非很多,大多数由于形式上的雷同,其意义多体现在当时的使用上。”他读到可以入眼的汉印,则潜心揣摩,反复探究其妙理之所在,或勾摹,或临刻找感觉,并时常做读印笔记。

查仲林先生刻印从不在石上反复写印稿,印石磨平后涂上墨,待干后直接奏刀。在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精力充沛。他认为印刻的好坏全在此时,字法,章法等都在刻的过程中随机生发,这时的“度”全在刻印中把握,从不作放纵状。在线条的处理上,力求劲挺而避免光滑,在追求线的粗细变化中,要有生涩而免单调、破碎;在印的章法上不刻意讲究如对角呼应,应追求自然之妙趣。

在篆刻的用刀上,查仲林以钝刀硬入的方法强调行刀的随意性,力图使线条适度厚重。他的白文印朴厚,雄浑中见机趣。起刀轻灵,收刀方圆厚重,使线条有任情恣性的变化。其白文印代表作有“西王母戏凤”、“永受嘉福”、“静者寿安得生”、“门吏常青树”等等。有的印用复刀,也只是在原有的刀路上多加几刀,使线条更富有笔墨的意味。如“三羊启春”、“周俊杰印”等。

查仲林篆刻艺术于刀法之外,用篆字亦是很重要的。先生多次说:“我做印多取谬篆,对于文字不做大的夸张变形处理,但也不完全照搬。”不像有的篆刻家为了印的视觉冲击力,故意把入印文字过度夸张变形,用刀过度猛悍,使印面虽然有效果,但不免使人看到有点眼花缭乱的火气。

查种林先生常常将文字顺应刀法情趣的略作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方笔与圆笔的使用上,方笔容易产生奇生拙辣之味,圆笔易出巧趣,巧中见拙辣,拙辣中有生巧。也正如书法用笔之方圆一样。这样产生出来的笔法有奇正相生,丰富变化。

查先生常对笔者讲:“刻印对于有悖《说文》的汉印文字,凡有一定影响的俗写,别体均予沿用之。用篆既要本‘六书’,又不可拘泥,才能左右逢源”。

对篆刻的章法,由于对文字不去作太大的变化,章法自然显得平稳。篆刻创作上查仲林先生不去刻意求巧、求媚,否则容易丢失掉自然随意的理趣,而得到的往往是艺术上的做作。

查先生说:“在篆刻创作上只要合情合理,我怎么舒服就怎么样刻”。在朱文印的边框处理上,其受吴昌硕的影响较深,极少将框将印文字围起,多借鉴汉代封泥的形式,追求去边、残边,有的文字借边来处理,意在突出印文,而不让边框束缚印文的表现。如朱文印代表作:“信手拈来”、“武昌”、“修己忘我”、“宠辱难忍”、“气归元海”等大批精品印作就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在欣赏查仲林先生篆刻作品时,可以看出在风格表现上的多样性。诏版、汉碑额、砖瓦文字、汉封泥印都被吸收其作品之中,无论哪一种类都有“查印风格”。

查仲林先生成功正是由于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并总结前人印风和敦厚诚恳的人生态度。从其学习的学生很多,对待学生他热情并真诚的批示学生的印稿,细心指点。在他耳提面命之下的众多学生中,他们的印作大都在全国书法篆刻展上频频获奖、入展。有的学生还成为书坛的才俊,并引人瞩目。

手稿(部分)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