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齐鲁,心寄丹青——金增友的艺术耕耘与精神守望
更新时间:2025-08-24 16:50 浏览量:1
金增友 山东临清金郝庄人。山东聊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国画杰出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在山东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画室里,晨光总先于人群抵达。一方砚台里,墨汁随着研磨缓缓晕开,金增友握着毛笔的手悬在宣纸上方,目光沉静如古潭——这样的时刻,他已坚持了四十余年。从临清金郝庄的田埂到画坛的聚光灯下,从青涩学子到桃李满天下的教授,这位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国画杰出人才”的艺术家,始终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时代的长河里破浪前行,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却格外扎实的足迹。
金增友的画笔,似乎天生就带着齐鲁大地的气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出生在临清金郝庄的农家,童年的天地是无垠的田野与错落的村舍。那时没有专业画具,他便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田埂的曲线,用烧黑的柴火棍在墙上摹仿年画里的花鸟。村口老槐树下,画匠为新房画墙围的场景,总能让他蹲守一整天,悄悄把那些牡丹的叠瓣、喜鹊的尾羽记在心里。父亲看出他的痴迷,在他初中时攒钱买了一套廉价水彩,那管带着松节油气味的颜料,成了他艺术启蒙的第一束光。
1983年,金增友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叩开艺术之门。在这里,他像海绵般吸收着养分:凌晨五点的画室里,他对着石膏像一遍遍练习素描,让线条精准如标尺;深夜的宿舍中,《芥子园画谱》被他翻得卷了边,每一笔勾勒都力求贴合古法。老师说他的画“有股土生土长的拙劲,却藏着挡不住的灵气”——那拙劲,是对土地的敬畏;那灵气,是对美的天然敏感。1987年毕业时,他的作品已显露出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画里的田埂、麦垛,总带着让人眼熟的亲切感。
不甘于原地踏步的他,1990年又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何家英等名家,开始深耕工笔与写意的融合。北方画派的雄浑与南方画派的细腻,在他笔下渐渐交织成独特的韵律。他临摹宋人工笔小品时,会为一片叶子的叶脉走向琢磨数日,将“丝毛法”“渲染法”的精妙刻进骨子里;研习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时,又悟透了“墨分五色”的玄机,让笔墨多了几分随性与张力。一次江南写生,他在苏州园林见一株腊梅,枝干如铁却绽放如雪,突然明白:中国画的“骨”与“韵”,本就该如此——有筋骨方能立住,有韵味方能动人。那段时间,他的画里开始有了南北交融的气象,既有北方的遒劲,又含南方的温婉。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金增友回到山东,执教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站在讲台上,他总说:“画画不是画样子,是画里子。山的风骨,水的灵性,人的性情,都得在笔墨里藏着。”他的课堂从不限于教室,春天带学生去东昌湖看水波映日,教他们用墨色的浓淡表现光影;秋天领大家逛乡村集市,从卖菜老农的皱纹里读生活的厚度。对工笔白描,他要求“每根线条都得有起有伏,像人的呼吸”;对写意泼墨,他鼓励“别怕出格,墨在纸上晕开的意外,或许就是最好的巧思”。他带学生下乡,在临清古运河边教留守儿童画家乡的石桥,在乡村小学给老师们讲如何用画笔点亮课堂。他说:“艺术不止于展厅,更在寻常巷陌里。”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各地,有人成了美术教师,有人成了职业画家,却都记得他那句“笔是手的延伸,墨是心的颜色”。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金增友的创作始终扎根生活。他的画里很少有宏大的叙事,更多是窗边的阳光、墙角的花草、街头的寻常身影,却总能让人读出共鸣。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奖,那些画面里,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洒脱相互映衬,传统笔墨的雅致中,总能透着当代人的情感温度。他不刻意追求作品数量,每幅画都要反复打磨,有时为一片叶子的颜色调试十几种墨色,只为贴近记忆里家乡的模样。
如今,金增友依然保持着每日创作的习惯。画室里的砚台磨得发亮,宣纸堆成了小山,墙上挂着他刚画的《秋窗》,窗台上的菊花开得正好,笔墨间满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闲暇时,他仍爱回金郝庄走走,看田埂上的新苗,听老人们拉家常,那些熟悉的场景总能让他笔尖的灵感重新沸腾。去年在村里办画展,乡亲们围着他的画说“这不是俺家那棵老枣树吗”,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坚守都有了最实在的回应。
从田埂上的涂鸦少年到“中国画杰出人才”,金增友的艺术之路,恰如他笔下的长卷,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有细水长流的深情。他用笔墨记录着齐鲁大地的变迁,描绘着寻常生活的诗意,更守护着中国画艺术最本真的模样。在他看来,艺术从无捷径,唯有日复一日的研磨与感悟——就像他案头那方砚台,磨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愈发醇厚的墨香,和一颗始终向着艺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