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旭明|教育子女的艺术 02:因果篇
更新时间:2025-08-25 07:00 浏览量:1
文/赤旭明
我一直相信,孩子的一生,最初的起步都是在模仿中完成的。模仿,是人的天生本能。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尚不懂道理,却会悄悄模仿父母的神情、动作和语气。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眼里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遗憾的是,在不少家庭里,这种天然的模仿,却成了父母优越感的温床。“养儿防老”被理解成“孩子是我的私有财产”,“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被变成“孩子要活成我期待的样子”。于是,他们替孩子包办一切:不让他们摔倒,不让他们吃苦,不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孩子学到的,不是生活和做人的本领,而是被安排、被保护、被依赖,甚至连书包也要让别人来背。
“优越感”像一杯甜酒,入口时令人沉醉,后劲却让人站不稳。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一旦遭遇批评或挫折,很容易崩溃。父母当年酿造的“甜酒”,到头来往往变成彼此都难以下咽的“苦果”。
父母的反常行为,往往并不是表面上的严厉或冷漠,而是打着“爱”的旗号,却违背了成长规律的举动。比如,他们总想替孩子扛起所有的责任,不让孩子跌倒,不让孩子吃苦,甚至不让孩子自己选择和犯错。这样的爱,看似细致入微,实则让孩子习惯于依赖和被照顾,逐渐丧失了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与能力。久而久之,这份“反常”的溺爱,成了孩子心灵成长的桎梏,也让他们难以继承父母当年创业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
因此,教育子女的艺术之一,便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本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一切。父母不该用任何理由去代劳,更不能剥夺孩子应有的责任感和成长权利。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刺耳,因为许多父母习惯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然而那并非真正的关爱,而只是一种表面的作秀,受伤的,反倒是孩子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