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趣——方广智个人艺术展”将于明日在厦门开展
更新时间:2025-08-25 14:23 浏览量:1
砚边拾趣—方广智个人艺术展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
厦门传世艺宫美术馆
协办单位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
厦门市经济贸易促进会
福建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
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厦门大学EDP文化艺术俱乐部
展览时间
2025年8月26日—9月26日
交流会时间
2025年8月30日(周六)15:00
展览地点
厦门传世艺宫美术馆
(思明区虎园路16号)
展览序言
广智生长于闽南绮丽的海洋文化氛围中,虽然他对于由中原文化主导的中国画传统衷心向往,但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他的眼光,他的感觉都不能离开他所生长的环境。所以,广智的水墨绘画,有着浓郁的闽南海洋之风。这里的土地,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植被,这里的建筑,吸引他,感染他,甚至左右他用传统水墨语言所未有的而且也不胜任的新笔墨、新形式、新意境去做最贴切的表现,因为这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因此,看广智的画,会觉得很新鲜,不是我们在其他人那里看惯了的老模样。
首先,他画的题材,有强烈的地域性,他觉得闽南这样的人文景观应该在中国水墨画中有一席之地,他要为这样的景观刷存在感。
其次,他画的很宁静。风景的宁静和心境的宁静内外相合,他沉湎于其中,不动声色地把这份感动和歆享悄悄传递。
第三,他夸大和张扬了建筑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让那些带着太平洋风雨的老墙和有南洋异国情调的廊柱,无声诉说“闽在海中”的沧桑岁月,讲述那些今人或已遗忘的下南洋的老故事。
第四,受到这些老建筑的启发,他的绘画也具有了某种建筑意味的构成感,这使得他的水墨画很有些现代绘画的形式感。
第五,构成意识必然统领整个画风走向装饰性,所以广智的水墨画总有一种严谨的秩序感贯穿其中,对称、排比、重叠以及一定程度的几何化处理,这些装饰绘画手法的应用,使他的水墨画洋溢着清新、年青的气息,打破了水墨画陈旧苍老的固有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广智的书法。受父亲影响他自幼临池,书写率意大气,开张古拙。有碑帖融合的倾向,以碑化帖,以帖化碑,或碑帖契合。像许多书画兼擅的艺术家一样,他对书法空间的经营颇具匠心,常常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字型上方圆结合,大小穿插,有美学意趣。用笔则张弛有度,行云流水与篆籀古拙结合。其大字已经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现代气息,有很大的发展潜质。
总之,方广智的书和画皆是唯美的,他生活在厦门这座南国花园城市,阳光,沙滩,海浪,万紫千红的植被,各国风情的建筑,浪漫的钢琴和诗歌,还有古老的闽南民居、南音,这样一个中西混融,古今并存,山海皆胜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是一定要孕育方广智这样的艺术家的。
得知广智要做一个国画、书法、瓷绘的综合艺术展,甚为高兴,也很期许,祝贺展览圆满成功,是为序。
(文/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国画院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
名家评论
方广智成长于书香之家,传统文化的浸润赋予他比较深厚的人文学养,也培育了他优秀的艺术气质。从方广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山水画艺术实践中注意感与悟、思与行的统一,在师古与创变的互化相生中提升境界,达到在艺术观念上有所突破,作品呈现出富有个性的面貌。
方广智的山水是一种信笔图画、天然游之的心灵境地,他画中闲适散落的山木树石,奇崛耸立的城市建筑,和带有半抽象性的山野清林都是他构建出的自我心境,这是他艺术才学的展现,也是一条当代山水画创作具有创新价值的路径。
(文/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鼓浪屿之歌》
205×195cm
作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评委作品
广智选择画鼓浪屿,虽然是以面的方式来造形,跟中国传统绘画用笔、用线不太一样。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审美境界,审美元素、要素在他的画当中还是体现出来了。广智在中西文化的互相碰撞、吸收、交融方面有深入研究,做了一些独特的贡献。
广智能够挑战自我,他的山水画实际上表现的是城市山水,他的山水画充满了乡愁,充满了对家乡的情感、情怀。一个艺术家在锁定自己的艺术方向及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好地传承下去,还要在艺术的创新上敢于突破,同时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把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融入到画面当中。广智老师在这几个方面,应该说都做得很好,在城市山水画当中有许多新的突破。所以,他的画既是传统又是当下的,很值得大家去研究、探讨。
(文/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光影匆匆》
200x172cm
作品参加第二届学院-全国青年教师中国画学术作品展
广智是当代学者型的青年教师和艺术家,他的画完完全全是当代的,可以说广智把中国山水画以建筑为母体进行了形式上的探索,在笔墨上进行了整合,在审美上立足“象外之象”向着“妙造自然”让中国画的传统山水形式走向了现代,这是广智突出的学术成果。
广智在笔墨结构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吸收,这种探索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中西融合的层面展开,借助了一种图式,这种图式包括对于西方构成原理,对中国传统民间木雕,在色彩关系和对建筑结构的吸纳。另一方面,广智山水结构呈现符号化元素比较多,这是当代性很重要的一点,把符号图像化、情景化,并转换为精神指向。这一点在广智画面上体现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广智在艺术形式上与自己内心的乡土、乡愁之觉两者的联系被打通了,画面构成了一种诗境的审美,我觉得这一点是广智的突破,非常了不起。
广智以他的智慧和才学,以他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对传统审美境界的体悟,对创造涵义的领会,他的一切方式均融入在笔墨当随时代之中。
(文/田黎明,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生院原院长)
《梦回狮子林》
200x168cm
作品参加以古为新-中国写意画作品展
广智的图式带有很多的主观性,包括场景的取景角度,造型、笔墨、构图、色彩以及整体氛围的的设计,都独具匠心。造型经过变形概括,追求装饰趣味,力避写实性直观记录。用笔讲求中锋,保持笔墨的独立欣赏价值,也力避为形所役。构图自创框架方式,借鉴西画构成法,强调点线面有机配搭的最佳视觉效果。色彩被有意突出,比水墨所占分量更大,并主观设计成各种色调,以便更好地塑造意境氛围。
广智的画中民居,总是令人艳羡那些还有福气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他们既分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便利,又独享中国古典文明的闲适。我因此为他的一幅作品题诗道:
“一年容易又秋风,周日休闲且放松。午梦不知天近晚,满庭霞色象牙红。”
(文/洪惠镇,中国著名画家兼史论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宁夏隆德》
68x68cm
2019年
广智先生年富力强,正值最好创作时期。我觉得他的创作是来自于传统又面对生活。他能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面对自己感受到的外部世界,这一点可能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地方。广智不善言谈,但有思考。从他的画更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绘画当中要体现什么,归什么类以及在类外或者在类的边缘之间,画种之间的跨界,这些敏感的地带怎么掌握、如何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广智的画,就是一位有活力有情感的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东西。
(文/刘庆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
《绿洲》
68x46cm
2024年
方教授是中国上古玉器的研究专家与收藏家,而“玉质感”就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温润感知,它是既克服时间又让生命永葆鲜活的触感,方教授自觉以淡水淡墨反复罩染画面,一种薄透的灰色调玉质感或墨玉色,形成了自己的纯粹视觉,让人一见就难以忘怀。
方广智教授的绘画,其虚淡的墨色,如水的流动性与呼吸感,在月色如水又如玉的天地共感中,让蜿蜒的柔美线条,形成画面震荡回环的内在韵律,绘画的场景仿佛来自于海边的一场美梦,以倒影的诗意形态,把大海的节奏带入到绘画的内在共鸣之中,这是在深深热爱自己海洋城市生活,以及持久的内在感悟之后,才可能获得的艺术感知。
(文/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哲学家、评论家)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雪里村梅》
280x145cm
《放飞的梦》
136×68cm
2020年
《漫漫长路》
68x46cm
2024年
《地中海之心》
78x53cm
2021年
《三江雾雨》
60x45cm
2018年
书法《蕉中-窗下联》
书法《桃花源记》
瓷绘《风竹》
高52宽27cm
2025年
瓷绘《太平有余》
高52宽27cm
2025年
瓷绘《朋友》
高41宽18cm
2025年
(来源:传世艺宫美术馆)
画家简介
方广智,200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15-2016年为中央美术学院骨干教师访问学者。
现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青年画院副院长,福建省美协青年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入选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等,近40次参加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和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有7次获得福建省美术作品展最高奖。文章及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美术》等核心期刊。出版多本个人画册及编著。代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国现代工笔画院等重要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