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谁说艺术救不了沙漠?

更新时间:2025-08-25 16:13  浏览量:1

“沙漠的黄昏,总有一种让人想要写诗的温柔。”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范光远这样描述他与腾格里沙漠的初遇。

2025年夏,范光远参与学校的“十年沙漠计划”社会实践项目,和同学们从古都西安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民勤。这个计划源于2019年,由该校牛对苗老师发起,最初的构想很简单:“让艺术专业的学子走出画室,用双手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在沙漠中留下青春的印记。”

沙漠维护梭梭树。受访者供图

“刚刚从闷热的大巴车下来,风很凉爽,视野非常开阔,看到了我见过最绚丽的晚霞——原来沙漠也能这么温柔,这么美。”但这份诗意只是沙漠的一面。对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陈诗玥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有来自那片顽强的绿:“沙海一望无际,却不是我刻板印象里寸草不生的一片黄茫茫。人工种植的梭梭树和野生的沙生植物的点点绿色汇成片,让人能感受到顽强的生机,有一种很感人的力量。”

带着画板和颜料,这群“艺术青年”不仅是体验者,更是行动者。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的白天明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我们虽然学的是艺术专业,但治沙这种体力劳动我们不会比任何专业的同学差,也不会比别的同学做得少。”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篇正在书写的绿色篇章,添上一抹青春的笔触。

初见

当艺术的想象照进沙漠的现实

去民勤之前,沙漠是抽象的。对陈诗玥来说,它是“课本上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智慧与辛劳换来绿色的伟大故事”,是“手机屏幕里‘蚂蚁森林’需要很久才能换来的植树证书”。在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丁永涛的想象里,它是“零星分布的绿洲或孤立的防护林”。

腾格里沙漠天气。受访者供图

真正的触摸,从身体的感受开始。“毫无遮蔽的烈日,裹挟着沙粒的风,让我能够立刻深刻地感受到,治沙人们要对抗的是大自然的考验。”陈诗玥说。日复一日的劳作,让概念变得具体。维护一棵树,需要挖开蓄水坑、精准浇灌、回填保湿沙土。铁锹把手心从磨红到磨破皮,皮肤上汗水粘着沙粒。

沙漠维护梭梭树。受访者供图

这第一课,是沉重而充满敬意的。它让同学们的眼睛“从那沙漠里连成片的绿,聚焦到每一棵梭梭树的个体上”。“十年沙漠计划”不只是一个社会实践项目,更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态的桥梁。年复一年,西美学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记录着沙漠的变迁,也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他们不仅种下了梭梭树,更种下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悟。

走进

画笔与铁锹共奏的治沙交响曲

作为美院学子,他们最初的困惑是:画笔如何对抗风沙?

直到牛老师指着一片裸露的沙地对白天明和同学们说:“你们要让这里长出故事”,他们才豁然开朗。“艺术此时此刻不再是装饰,是种野蛮生长在沙丘中的力量。”白天明说。它或许不能直接阻挡沙丘移动,但却能巩固人心的绿洲。

沙漠基地12x3m墙绘过程图。受访者供图

在沙漠基地的水房外墙上,一幅12米×3米的巨幅墙绘是他们留下的最醒目印记。版画系的范光远亲历了创作的全过程。主题是“水与生命”。他们决定用大片纯净的蓝色和充满流动感的线条,在漫天黄沙中“造”出一片清凉的海洋。“因为画在基地的水房,再加上沙漠一眼就是干燥的黄沙,所以我们决定颜色和造型要和水、清爽这些关键词有关。”在沙漠边缘画画,挑战是画室里无法想象的:高温让颜料飞速变干,风沙无孔不入,老旧的墙面一撕胶带就可能脱落。但最令他难忘的,不是困难,是那个黄昏:“日落时分大家还在忙,打着快没电的灯,在微弱的亮光下完成最后一块颜色。有同学举着灯照着,坚持帮忙到最后。这种团结的氛围让我难忘。”

艺术与治沙的结合,远不止于墙绘。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为基地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视觉导视系统。

他们为每一扇门设计了独特的沙生植物门牌,用艺术化的手法勾勒出梭梭、花棒等植物的形态,既美观又极具沙漠特色;他们绘制了清晰的导览图,让初来乍到的志愿者不再迷路;还创作了生动的沙漠标语木牌和海报小贴士。艺术在这里,不是高高在上的创作,而是融入生产生活的生态基底,让治沙的故事“更有温度、更易传播、更能被记住”。

扎根

当20岁的青春遇见20岁的"两山"理念

当他们亲手碰过沙,亲手浇过树,他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发生了质的改变。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同为20岁上下的他们,感受到了特殊的使命。

沙漠维护梭梭树。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种“接棒”的仪式感。丁永涛觉得:“20年前种下的梭梭,早已长成大树。前辈们打下的根基,让我们的念头有了落处,20岁的我们,能让20年的坚守长出新鲜的枝芽。”白天明诠释这种双重“20”的意义:“两山理论20年,我20岁。像两棵相隔20年的梭梭树,老的那棵为新的挡住了风,新的那棵正把根扎得更深。我们治的不是沙,是时间。”陈诗玥则把一位90后的治沙基地负责人视为榜样,“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治沙种树,对我们00后大学生来说,他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榜样。”

印记

沙漠留下的不止于晒黑的肌肤

民勤之行结束了,晒黑的皮肤会慢慢复原,但有些东西已经深深扎根。

他们带走的,是陈诗玥口中“从治沙人身上学到的那样一种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精神”;是范光远所感悟的“脚踏实地”、“认清艰难却依然热气腾腾”的劲儿。

“看见腾格里沙漠影像艺术展”布展。受访者供图

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墙绘、导览牌,更是一份“让治沙的故事更有温度、更易传播、更能被记住”的青春力量。正如白天明所说,那些墙绘、导览牌“就算被风沙磨花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人看到时想:‘原来在沙漠腹地也有源源不断的可爱的人在奋斗’,就够了。”

这份力量的延续,正体现在同学们的具体行动计划中:陈诗玥准备回去后创作国画作品,“用毛笔和宣纸为治沙人画像”;丁永涛则计划把沙漠植物设计成卡通人物,把治沙人的事迹改成绘本;而西安美院的师生们,也将继续他们的“十年沙漠计划”。一届又一届学子将会来到这里,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用青春的笔触播种未来,让绿色的故事不断延续、生生不息。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