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录》35 :梁楷绘画风格演变、评价及艺术影响探析
更新时间:2025-08-25 16:31 浏览量:1
1、徐小虎以东京便利堂出版的《宋元の绘画》中梁楷《释迦出山图》为例,询问王季迁对该画的评价。王季迁认为此为梁楷早期作品,指出梁楷在院画传统上投入较多精力,具备相当的院画功底,但从中国传统观点来看,其品级不及马远、夏珪。同时,王季迁提及梁楷晚年作品如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六祖截竹图》等,与早期风格有明显差异。
2、针对梁楷晚年脱离院派的新画风,徐小虎进一步询问评价。王季迁表示,这种新风格极具美感且富有表现力,但依照中国传统标准,其笔墨算不上头等——相较于院派的吴道子、武宗元,梁楷新风格中的线条与笔触不够含蓄,在笔墨的醇厚与内敛上稍逊一筹。
3、徐小虎追问:梁楷晚年新风格的笔墨是否比早期院派风格的《释迦出山图》更差?王季迁解释,二者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早期作品笔墨偏硬,完全遵循传统院画规范,缺乏创新;晚年新风格虽摆脱了僵硬,更显自由灵动,却又失去了早期作品的稳重感,各有特点与局限。
14-1【宋】梁楷《释迦出山图》绢本,设色,118.4×52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4、徐小虎聚焦《六祖截竹图》,询问画中树干的画法。王季迁指出其采用秃笔绘制,并认为这种新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直接引导出明代中晚期吴伟、张路等人的粗犷人物画风,在宋代画家中极为少见。他同时提到,赵孟頫即便有能力也不会采用这种画法,因其虽生动有表现力,却存在笔墨缺陷——纵观画史,除石涛、八大外,极少有作品能同时兼顾生动表现与头等笔墨。
14-2【宋】梁楷《六祖截竹图》纸本,水墨,72.7×31.5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5、徐小虎质疑“生动表现与头等笔墨”是否可能兼顾,又转而询问梁楷作品的纸质与年代。王季迁称自己曾见过《六祖截竹图》,虽不记得具体纸质,但认为其可算作宋画;他不认同“因构图不佳便判定为伪作”的观点,强调不应以构图优劣简单否定作品的真实性。
6、徐小虎由此推测:王季迁之所以不太在意梁楷、牧溪这类画家作品的真伪,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笔墨并非头等——如同签名,头等艺术家的笔墨如卡罗素的歌声、黄庭坚的书法,极具辨识度;而次等的笔墨不仅难以区分,其真伪辨析也意义有限。王季迁未直接否定,对话暗含对这一推测的默认。
7、王季迁肯定梁楷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地位:其开创的全新、自由且富有表现性的人物画法,对后世人物画影响深远。但这一流派在正统画家圈子中未获足够重视,发展脉络被切断,未能再出大师。他同时对比牧溪,指出二人作品的“表现性”与文人传统山水画的“抽象性”截然不同,前者更侧重具象表达,甚至趋近于卡通漫画的路径,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并非局限于对特定事物的描绘。
8、最后,徐小虎总结:不同的绘画形式应适用不同的评判标准。这一观点既是对前文关于梁楷笔墨评价、风格差异等讨论的回应,也暗含对艺术评价多元性的认可——不应以单一标准(如传统笔墨)衡量所有绘画风格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