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摭英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清绘画展
更新时间:2025-08-25 19:05 浏览量:1
采摭英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清绘画展
文字 | 李沐子
摄影 | 李沐子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画,界也”,一笔勾勒出书画的轮廓,“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娓娓道来自远古时期书画就是浑然天成的。到了宋代,文化艺术备受重视,开创了文人画的高峰时期,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保持了重要地位,也引领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走向。
元代以后乃至明清时期文人画愈加成熟,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独特东方绘画自成一系的审美范式。
如今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山林氤氲、雅士意趣,但在“借古开今”的道路上依然受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这个艳阳似火的榴月,奉出新展“采摭英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清绘画展”,以当代视角激活典藏,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恒久的艺术魅力。
“采摭英华”语出《文心雕龙》,采摭为“选取,掇拾之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这场展览中甄选馆藏明清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七十余件套,从质有趣灵、应物象形、满堂动色三个单元呈现明代以来中国绘画的艺术风貌与文化意蕴。
《花鸟写生册》(之一) 清 伊天麟 王福庵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第一单元 质有趣灵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不仅提到山水之美,还提到应从佛学角度以“澄怀味象”、“神超理得”、“闲居理气”的心态去欣赏山水画,这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愉悦,以一份悠闲平和的虚静情怀,在优游玩味中得“畅神”之乐。
中国山水画发轫于晋,经五代至宋初确立其画坛主导地位,并持续作为主流画种直至清代初期。明代浙派画家远溯南宋马远、夏圭的笔墨传统,吴门画派融合了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意境追求,清初“四王”通过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上溯宋元经典,这些构成了明清山水画派的多元图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清山水画作,展现了山水是如何成为圣贤悟道的精神意趣,也看到了画家是怎样通过绘制山水画来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可看到明清画家对宋元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南山积翠图》 清 黄均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水阁深秋图》(局部) 明 蓝瑛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青山红树图》(局部) 清 袁江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松轩读易图》 清 王犖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书屋种梅图》(局部) 清 尤荫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烹茶对茗图》(局部) 清 奚冈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 应物象形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六法者何?”,说的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之首为气韵生动,汉人重气,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晋人多以“韵品藻人物”,“气”“韵”相和为一词,指人的生命力与智慧、才情的统一。而应物象形当是指按物象面貌来表现,不可臆造,通过忠实观察客观物象来准确塑造形态特征,因而人物画被赋予了“写照”“写真”和“传神”等。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这个单元展出的人物画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尽管山水画、花鸟画占据画坛主流,但传统人物画在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其题材内容与技法语言都有所突破和新的尝试,有一些画家还大胆吸收了西洋的绘画要素。
《青绿山水册》(其中之一) 清 金德鑑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执兰仕女图》 明 陆瀚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社戏图》(局部) 清 佚名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东坡事迹图卷》 (其中之一) 明 李宗谟 绢本水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对镜仕女图》 明 陈洪绶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仕女图册》(其中之一) 清 曹华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月下吹箫图》 清 费丹旭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寒女机丝图》 清 改琦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 满堂动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第三个单元展出了明清画家所画花鸟画,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种之一,其意趣生动、形象可爱倍受民众喜闻乐见。“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足见花鸟画作的艺术感染力。
到了清代花鸟画更是大放异彩,大有压过山水画的势头,特别是到了清晚期“海上海派”的兴起,熔书画于一炉,成雅俗兼济之一堂。
画展看到最后,看到了任伯年的《枇杷狸奴图》和吴昌硕的《梅花铁骨图》,吴昌硕的《梅花铁骨图》古艳朴茂,郁郁醇厚,那种“直探造化根”的内在艺术力量传承至今,倍受后人尊崇。
《花鸟四条屏》 清 任预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荷塘柳燕图》(局部) 清 孙亿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花阴栖禽图》 清 高凤翰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桃花锦鸡图》 清 朱偁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枇杷狸奴图》 清 任伯年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花鸟写生册》(局部) 清 伊天麟、王福庵 绢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梅花铁骨图》 清 吴昌硕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传统绘画之价值,不仅在于笔墨技法,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从明清至今诸家诸派的绘画风格中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多样风貌,所散发出的艺术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是持久而弥新的。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盛夏时节带来的这场明清画展,从“质有趣灵“、“应物象形”到“满堂动色”,充满意趣、意境和意蕴。古人以诗书画滋养生活,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身心得到最好的安顿。
于无声中感受岁月的余温,感受传统绘画的美学魅力。
感谢“在看”,用诗书画滋养生活,获得身心灵的宁静!
阅读书目: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