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以象外】韩森:书画意浓神旺 艺术静待花开
更新时间:2025-08-25 17:17 浏览量:2
近些年,多次看韩森的画,他的画好像远道而来的朋友,早已悄悄地来到身边,静静地等待发现。看韩森的画让笔者从焦躁中沉静下来,感到一种心的柔和,一种走向诗意、走向远方的神往。
这在平凡的日子里,每次看韩森的画仿佛给笔者带来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这份惊喜属于他,属于他的格调。
韩森的画里似若孕育着澎湃的情感,但又极其克制,他的画流露着质朴的自信,显现出内心的丰富和充实,那是坦然的灵魂,那是对艺术的独特感悟。
韩森,河北省肥乡区人。韩森是一位教学相长的高中美术老师、是一位偏居一隅的书画家,也是一位笃定恒心,追逐崇高的艺术家。
韩森能书、擅画,常在传统文化中润染。在书法方面,真、草、篆、隶、行,韩森五体通释,尤其擅长行书、行草书;在绘画方面,人物、花鸟、山水,韩森均有涉猎,而且各臻其妙,各得其韵,尤以山水,韩森用功最勤,用情最浓。
韩森书法作品《诫子书·诸葛亮》
与很多名家一样,韩森自幼喜欢绘画,也历尽了千帆,方得始终,不同是韩森的成功有着他的独特,那独特是自律出了真功、是文化滋养了艺术,更是生活感悟、处世哲学、艺术追求相互辉映而实现了升华。
韩森的父亲写了一手好字,闻名乡里,每每逢年过节,左邻右舍都纷纷恳请韩森的父亲写春联、写喜帖,备受尊重。早年韩森受家父影响,以楷书筑基,写柳公权、写颜真卿,下了很大功夫,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待有所成之后,韩森开始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取法取意,锐意摹学,同时,在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中,沉浸陶醉,笔墨临池,并由行书进入草书,多年临摹怀素的《自叙帖》,兼取张旭的《古诗四帖》。直至今日,韩森从没离开过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当然,韩森的书法也是一个广收博约、融会贯通的过程,他上溯过篆隶、魏碑,临摹过赵孟頫、文徵明,也研究过董其昌、傅山、王铎,还旁参过康有为、启功、郭沫若等近现代书法名家,多家统合一体,多家融成精妙,最终形成以楷书立法、以行书立格、以草书立意的艺术风格。
韩森的楷书,工稳端庄,严谨敦厚,有颜真卿的筋骨、有柳公权的畅达,还带有几分赵孟頫的妍美。
韩森的行书,笔笔有法,笔笔有度,字体、字法、字意,俊逸洒脱,爽朗灵秀,有《兰亭序》的遒劲隽永、有黄庭坚的开合舒展,还带有几分文徵明的含蓄内敛。
韩森的草书最有特点,入锋、铺豪、行笔、出锋,裹毫挥运,形散神聚。使转、欹侧、勾挑、牵丝、连带、飞白,豪放之处,洒脱灵动;恣肆之处,酣畅淋漓;飘逸之处,姿态疏朗;挺健之处,婉润遒劲。线条的刚与柔、虚与实,如果说似千里阵云、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皆不能道其妙;韩森的点画,腾挪闪跃,恰到好处,动与静的转换,方与圆的辉映,如果说如高山坠石、鲲鹏击水、长虹饮涧……, 也不能言其真。那潇洒俊逸的用笔,隽美之中彰显着真功;那清新爽朗的墨气,虚实之中保持着和谐;那婆娑曼妙的姿态,共性之中又凸显着鲜明的个性,节奏感充沛,韵律感十足。韩森写草书仿佛是一种化境状态,这种化境状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写己情、写己貌、写己心的笔端升华。
楷书、行书、草书,韩森功力深厚,也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而深厚的功力乃积学厚养于传统,鲜明的特点则源于淡泊宁静的心境。这是一个入心、入贴、出贴,再入贴,再出贴,反反复复,来回穿梭的锻造过程,也是无贴就练,有帖就临,对着临,背着临的肌肉记忆。在临古之中,韩森临出了自我,在学古之中,韩森学出了新貌,学出了风格。
韩森绘画作品《山河秀丽》
然而,韩森深入学习传统书法,却不固守传统某家某式,他锤炼某种笔法,也绝不亦步亦趋,更不会落入传统窠臼,泥古不化,他汲取众家优长旨在触类旁通,他深入众家之法旨在广收博取。韩森的书法从传统之中走来,却有别于传统诸家,又充盈着现代的视觉张力,却又有别于今人,有古法、有己艺,而风姿独秀。
“书画同源”自古以来备受历代名家重视,韩森也深谙其道,并深践其理。
几十年以来,韩森的绘画与他的书法一样是一个“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又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的过程,也是一个齐头并进的双修过程。
韩森的花鸟,笔墨洗练,韵古气生,似而逼真,不似而意远,似与不似之间,神采如动,妙造其极;韩森的人物,或简笔、或白描,或侍女、或高士、或现代人物,若以形写神,则神形兼备,若以神写形,则悟对神通。
最显的风采的绘画则是韩森的山水。
韩森的山水用笔很活,皴擦点染,笔笔生发,墨韵交叠,意浓而气壮,笔简而韵足。韩森用墨也充满韵致,黑白灰的层次过渡,点线面的呼应关系,无不带着旋律,无不洋溢着墨韵的节奏。那干裂秋风的老笔,颤掣飞动,妙造其极;那浑厚华滋的润墨,苍茫沉郁,疏朗清旷。从中,看到了夏圭、马远的清逸,看到了黄公望、倪瓒的意境,看到了王原祁、王翬的苍润,极富装饰性,又极富殿堂感。
韩森的山水总是给人一种高山回环、苍茫雄厚的气势,飞瀑流泉、峰峦云烟、清荣峻茂、回清倒影,视野开阔,气象恢宏,远看有千里之远,近观又不离座外。韩森擅于采取全景式构图,晓烟变幻、草木滴翠、绝涧岚清、幽谷空旷、峰峦竞秀、回峰断崖,或雄浑、或苍茫、或清幽、或明快,无不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源于对意境的渲染而生发于对心境的呈现,既洋溢着诗情画意,又充盈着文人雅致,观之,情意飞扬,品之,思绪浩荡,那是意境之妙、那是情感之美。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切引人注目的艺术都是内蕴充实的显现,所有“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也必须经历一个“望尽天涯路”的过程,二十多年前,韩森就喜欢读老庄、孔孟等传统文化,他从中获取滋养,妙悟人生,他在传统文化之中神游,他得大道于心源,他求索修远,他的艺术也“基于学养,依于心境,归于品格”实现了外化,并承载着他的内心情感、他的审美意趣、他的修为学养。
韩森绘画作品《山水四条屏》
一定是多年学习老庄哲学、孔孟之道的原因,在韩森的作品之中,总是若隐若现着妙不可言的意境,恍若有道?却非道,恍若有儒?却非儒,恍若有禅?却非禅,画中有真意,那真意叩击着观者的本心,让观者因真意而超然入境。
性格决定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承载着艺术家的真实人生。韩森性格内敛,老实本分,他的作品如同他的人格、人品一样,不伪装、不圆滑、不浮躁,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矫揉,也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粉饰。韩森的山水、人物、花鸟,灵动自然,画风鲜活。楷书、行书、草书,墨中蕴含着独特的个性,笔下写着了不知疲倦的执着,他的艺术也进入了化境状态,那状态是“下里巴人”,也是“阳春白雪”,能雅,能俗,雅与俗之间,雅的深刻,俗能共鸣,那是宁静淡泊的风神外溢,那是生活感悟、处事哲学、文化修为的结晶,温润着他人,关照着自己的内心。
“沉醉翰墨,痴迷丹青,乐始慎终,心专恒静,路在脚下,任人说评,只争朝夕,九久为‘功’。”这是韩森的人生格言,也是韩森“毕其功于一生”的艺术追求。几十年以来,韩森一边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绘画、写字,教学中,韩森注重挖掘人才,启发艺苗新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很多学生正走在成功的艺术道路上,正在艺术的天地中纵逸驰骋;绘画、写字中,韩森写的陶醉、画的痴迷,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于艺术。如今,韩森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他仿佛发现了新的人生,他每天笔墨临池,朝夕不怠,他以文达心,以画适意,躬耕求索,他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挚爱的艺术,在那里他神游、他尽情,他享受那份安宁,他也弥漫着真力,追逐着崇高。
艺术家完善艺术之时,也在完善自己,而任何引起瞩目的艺术都一定历经积年苦修的过程,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韩森为艺术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和精力,他也在渐变、渐进、渐悟之中,入心、入情。笔者相信,笃定恒心而坚忍不拔的韩森必将收获别样的精彩,无需东奔西走,静待花开即可。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