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邓州越调剧目《医圣张仲景》入选河南省艺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

更新时间:2025-08-26 11:46  浏览量:1

近日,邓州市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新编越调剧目《医圣张仲景》成功入选2025年度河南省艺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这一消息为邓州越调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越调艺术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穰原大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与深厚历史底蕴。此次《医圣张仲景》获选,既是对邓州越调传承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创新探索的有力肯定。该剧以戏曲为桥梁,将东汉末年张仲景挺身而出抗击伤寒疫情、潜心编撰《伤寒杂病论》的传奇人生搬上舞台,在婉转唱腔与精湛演绎中,既展现了医圣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与无畏精神,又巧妙阐释了中医药辩证论治的深厚医理,让有着悠久历史的越调艺术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全新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代时代精神的深度契合。

对于邓州越调而言,此次入选省级项目更意味着将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为剧种在剧本创作、表演技艺革新、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推动这一非遗项目从“活起来”向“火起来”迈进。

①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穰东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② 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是豫西越调的代表,形成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清代盛行,距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又称邓县老越调,是中原地区越调戏艺术三大流派其中之一。

邓州越调多以民间的、口传的正装戏为主,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以花腔点缀,高亢明亮,主要伴奏乐器以象鼻四弦为主。其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长于表现哀怒、悲愤情绪,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有“苦越调”之称。

邓州越调有传统剧目369个,代表剧目有《大保国》《三哭殿》《长坂坡》等五十多个。在传统剧目上,以黑红花脸、四梁四柱为核心,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构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

2011年8月29日,邓州越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