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艺术展,山东博物馆第一展厅,精美程度不逊于四大石窟
更新时间:2025-08-27 03:00 浏览量:2
山东是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兴盛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迹和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佛教造像展厅作为山东博物馆第1号展厅,收藏展示了自北魏以来,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精品,个人认为其艺术成就并不逊色于中国四大石窟里的佛像艺术。
整个展厅主要分两个部分,分别为石雕造像和佛塔、造像题记等。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晚期,山东地区陆续出现与佛教相关的画像石图像。公元351年,僧人朗公在济南近郊建立了郎公寺,即如今的历城神通寺,它是山东现存最早的古代寺院。
山东佛教主要历经北朝、隋唐和北宋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北朝时期,历经北魏、东魏、北齐政权更迭,山东佛教与齐鲁文化很好地融合,创造出独具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风格,如背屏造像的祥龙嘉莲装饰和圆雕佛像的“薄衣贴体”风格,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北魏时期,佛教造像以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三尊像最为经典,其中主佛法相端庄,面带微笑,内着僧祇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其两侧立胁侍菩萨像。
东魏时期,佛像衣饰逐渐精巧细腻,对作为佛教护法形象的龙纹精雕细凿,龙纹逐渐成为青州佛教造像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全国其他地区,对龙的刻画都难以与山东相媲美。
菩萨像则注重肌体的美感,多见华丽的璎珞装饰,面相清秀,弯眉细长,口含微笑,轻衣薄裙贴体,装饰更加复杂,璎珞、珠链等刻画精致。
北齐是山东造像最为辉煌的时期,它以单体圆雕像为主。佛像穿着圆领和袒露右臂的衣装,身体肌肉线条凸显,呈现出“曹衣出水”的样式,一度引领了当时造像艺术的时尚潮流。
隋唐至宋代佛教造像也随着时代和审美的发展,也呈现出各个时期特有的状态。隋唐时期,佛教造像丰腴肥美,风格成熟,形式多样,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盛世气象。
宋代,佛教艺术开始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全国的佛教造像风格逐渐趋一致,淡化了对神灵气质的刻画,而重视形体和人性的展现。
隋唐以来,山东佛教艺术主要以摩崖造像、佛塔地宫和彩绘泥塑最具代表性。展厅里的单体圆雕、佛塔、经幢、石函、碑刻等,佛教石雕艺术题材丰富,对于佛教和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值得慢慢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