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31|情系荧屏敢创新
更新时间:2025-08-27 10:28 浏览量:1
王家贤(1932—2012) 山西沁水人。1947年参加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太岳军区通信兵,山西省军区军邮局连级书记,共青团山西省委行政科科长、统战科科长。1968年转业地方,走上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先后任山西电影摄制队领导组成员,山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太原广播电视局局长、总编辑、党组书记,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主席,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山西电视台台长。1993年离休。
讲述人:王保明
讲述时间:2022年10月8日
整理人:赵建雄
情系荧屏
我的父亲于1932年12月出生在晋东南沁水县嘉峰镇一个农民家庭。听父亲说,他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跟着哥哥和嫂子艰难度日。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候,他才十五岁,只能背两颗手榴弹,跟在战士们行军打仗的队列里,与英武的战友一同经受革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1949年,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3年4月,父亲从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山西电视台台长岗位上退下来,光荣离休。
父亲说,他从退下来那时起,就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我总想把自己从事电视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留给年轻的同事们,以便于他们在业务工作中做个参考与借鉴,权当发挥余热,以尽一名老电视工作者的绵薄之力。”为此,父亲还写过一首诗:
难忘人生几回搏,聊取片纸记心言。
说长道短对错间,诚望大家多评判。
1997年9月,父亲的第一本业务专著《荧屏探微》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4月,又由该社出版发行了第二本业务专著《荧屏求真》。这两本书,分别记录了父亲多年从事电视工作的心得和体会。父亲说:“我还想把这些论文和文章提供给专家、学者和广大年轻同仁、同事们参阅、批评、指正,所以,总是牵挂于心,常有食不甘味、夜难成眠之感。”于是,父亲的第三本业务专著《荧屏如歌》,于2008年1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同样是他自己多年来工作实践的系统性归纳、总结,留给后人参考与借鉴。父亲用十年时间完成的这三本书,充分说明了一位老电视艺术家对山西电视事业的钟情和关爱。父亲关心山西电视台和黄河电视台的每一个频道、每一个栏目,甚至每一个节目。他对频道和栏目的定位和宗旨有准确的把握,对节目的优劣得失有独到的评价,因此,他的分析往往是精准到位的,他的建议也是切实可行的,为同行们所重视。这些都体现了我父亲对山西电视事业的一往情深,所以,这三本书又被同事们称为“荧屏三部曲”。它们是我父亲从事电视工作近四十年历程的历史记忆,也从一个侧面对山西电视台四十年发展道路进行了一个形象展示。它们是属于我父亲的,也是属于山西电视台的,属于山西电视界的。
作为山西电视事业的创建者、开拓者之一,我父亲把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荧屏”,奉献给了新闻工作。他曾经自己作过一首诗勉励、鞭策自己:
人生曲折教训深,千锤百炼可成金。
一身清风报效党,党给荣誉挂满身。坎坷征途险阻路,愿作披荆斩棘人。
敬业创新
我的父亲非常热爱影视事业,在工作中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我们兄妹四个还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说:“一个人,不管从事了什么职业,都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父亲在新闻战线上南征北战、披荆斩棘、勇于改革、开拓创新,一干就是近四十年,而且多有建树。
1970年到1983年,我父亲担任山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这十三年间,他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推出了山西电视台收视率创新高的名牌栏目《山西新闻》。《山西新闻》每年为中央电视台提供上千条新闻素材,每年登上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的新闻条数和档次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一直名列前茅。
1983年到1986年,父亲被调到太原市广播电视局主持工作。其间,他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排除各种困难,下大力气抓事业建设、抓节目创新、抓宣传管理,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筹建了太原广播电视中心,创建了太原电视台,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和名牌栏目,特别是他亲自策划、组织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新星》轰动全国,并荣获“飞天奖”一等奖,大大提升了太原电视台在全国的知名度。
1986年,我父亲担任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兼山西电视台台长后,全身心投入电视台的事业管理和电视宣传的综合改革中。1988年,父亲主持了山西电视台第一次节目改革,在全国率先采用“固定栏目长度、固定播出时间、固定播出周期、固定播出形式”的创新方式,推出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在全国第一次实现直播的社教栏目《电视桥》和文艺栏目《五彩缤纷》《家庭演唱会》等,开创了中国电视专题和电视文艺类节目直播的先河,使中国电视节目在播出手段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使山西电视节目的设置、制作和节目播出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
听我父亲说,当时《五彩缤纷》《家庭演唱会》等文艺栏目的开播,把电视宣传的全新形式和全新内容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受到国家和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时任太原市公安局局长的李玉璋同志热切而激动地对我父亲说:“王厅长,你们的《家庭演唱会》节目太棒了。每当这个节目播出时,太原市的刑事发案率几乎减到了零。说不定小偷都去看节目了,顾不上出来作案了!”
在我父亲的带动下,山西电视台的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有二十五家电视台(包括中央电视台)派代表来参观考察。父亲说,当时上海电视台台长带队参观山西电视台后,曾对他说要“近学浙江,远学山西”。
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风风火火地干事。父亲刚调到山西电视台新闻部时,电视台还在后小河,离我家住的青年路还很远,每天早晨父亲总是骑个自行车早早就上班去了。有时遇到手头事情多回不了家,他就吃些抽屉里常备的饼干什么的,压压饥。当时新闻部里就两个大办公室,一个是记者的,一个是编辑的,父亲和十多个记者挤在一起工作。虽然办公的条件确实差了些,但父亲却认为大家都在一起工作、学习,讨论一些事更方便。父亲的同事们回忆,父亲常常是一上班就跟大家谈许多新闻报道上的事,或者传达一些上级文件、精神,进门打开本子就说,及时又便捷。
我父亲从事电视事业以来,有四个“非凡第一”:在山西省广播电视厅,他是第一个出国交流考察的;在山西省广播电视厅领导班子成员里,他是第一个荣获“电视艺术家”称号的;在全国电视新闻界,他是第一个荣获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数量全国“三连冠”的;在山西影视界,他是第一个获得“飞天奖”一等奖的。这是父亲最为欣慰、最引以为荣的事,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事。可以说,我的父亲为山西电视事业付出了无数心血和辛勤劳动,他把自己的汗水洒在山西电视这方荧屏里,把自己的智慧献给了山西的电视事业。
父亲在他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在新闻战线上,我走过漫长的道路。道路是曲折的、艰辛的,困难是多样的。我之所以能够闯过重重难关、克服种种困难,靠的是党的培养和自己在工作中的勤学苦练。我自信我是生活的强者,不在困难面前表示懦弱,不在繁重的任务面前表示退却。我还要循着我所走过的道路走下去,为人民的电视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奉献,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我父亲的真实心声。在我父亲七十岁寿辰时,新闻战线的几位老同事、老朋友联名赠送了他一副寿联:公德文德品德德高望重,志气才气骨气气壮山河。
薪火传承
我父亲的老部下、老同事卫杰民先生,曾这样评价我父亲的一生:“知难而进,进而不止;愈难愈奋,奋而克难;难如纸虎,荣达功成;岁月如歌,业绩如歌!”这就是我父亲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父亲的光荣之所在!这是我父亲送给电视后人的宝贵启迪,更是留给我们全家后辈儿孙的精神财富。
我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大学毕业后就从事了影视教育工作。我的女儿王丰,耳濡目染,也慢慢地对影视事业产生了兴趣。
山西流金岁月传媒博物馆,位于山西传媒学院校内,对这家行业博物馆,不少业内专家感慨,要想了解传媒发展史,这个博物馆就是宝库。不过宝库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我父亲、我、我女儿祖孙三代的努力成果,更是一代又一代传媒人薪火相传的见证。除了在山西传媒学院建博物馆外,我们在四川传媒学院也应邀建了一座传媒博物馆,由我女儿王丰担任馆长。两个博物馆内珍藏有上万件藏品,从相机到摄影机,从收音机到各种电影放映机,在这里几乎能找到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设备,完整展现出整个行业设备演进的脉络。
说到收藏,对我们祖孙三代人来说,一是出于个人情怀,二是家庭传统。
我父亲离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逛太原南宫市场,看到了一台宝莱克斯摄影机,由此打开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收藏之门。
我对影视器材、设备的收藏和购买,一开始只在太原南宫市场,最后扩展到全国的收藏圈,与我有着相同爱好的收藏家们,都在给我提供线索。我有时为了一台机器会跑遍大半个中国。我常常把自己的收藏品无偿提供给山西传媒学院,用于专业认知教学。2009年,山西传媒学院决定以我的收藏品为基础,兴建博物馆。我身为该校教师,很乐意把自己的全部珍藏品放在博物馆里,把博物馆建成一个行业窗口和教学基地。
我的女儿王丰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收藏事业之后,对藏品进行了分类,围绕红色基因、传媒发展、青少年教育、公益事业、科普等主题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展馆,实现了博物馆在行业发展教育基地、专业认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影视研学基地以及科普基地方面的统一。她能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是勇气,更是担当。
我父亲的收藏,展现的是一代人创业工作的记忆和一段段新中国和影视行业发展的历史故事;我对影视器材设备的收藏和博物馆的执着,源自对影视艺术和学校的热爱,以及对一份传承的许诺;而女儿王丰对于博物馆的钟爱,则源于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年轻人锐意进取和创新突围的思索。现在,展现我们三代人情怀的两个传媒博物馆,正以三代人的倾心传承,呈现出不断创新的新局面。这份传承,是我父亲一生经历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这份传承,是我们三代人对传媒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大国气度、工匠精神、科学精髓、人文精神的缩影。其中蕴含着的那份对祖国发展的骄傲、对科技变革的尊重、对红色传承的坚定,在博物馆的设计陈展中,在一件件藏品的陈列展示中,自信而鲜活地呈现出来。
摘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