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为文化遗产上“数字保险” 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更新时间:2025-08-27 08:03  浏览量:2

8月2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的筹备情况。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今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本次论坛将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期间,还将举行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数字研修院主题研修班等配套活动。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 任贤良: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以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让文化遗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得到生动呈现,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赏互鉴、共存共荣。

“数字方舱”守护西安城墙

作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陕西西安一直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最小干预原则,推动各类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西安城墙近年来创新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以数字技术筑牢文保防线,让这座千年城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夜幕下的西安城墙永宁门灯光璀璨,每晚以盛唐礼仪文化为主题的“大唐迎宾盛礼”准时上演,游客在行进式的入城迎宾礼中,感受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墙之上是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城墙之下则藏着守护遗产的数字智慧。

在西安城墙外围环城一周的护城河,是西安城墙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护城河中,无人驾驶清洁船正在开展每日巡检工作。这艘清洁船不仅能够自动清理河面杂物,还能将多种水质指标实时传送到数百米外的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

该平台汇聚城墙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比对分析,系统可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便自动触发预警并通知文保监测员。同时,平台还能智能识别游客攀爬、长时间逗留等违规行为,兼顾文保与安全管理。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 高衡:我们建立了一套四色预警的评估机制,比如说沉降达到40毫米,就是红色预警。根据它触发阈值的时候,我们来判断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这样就有了不同的预警程度。我们针对不同的预警程度,采用不同的管理以及干预措施。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系统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的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借助数字技术,城墙保护从传统“修修补补”的被动模式,转向“提前预防”的主动模式,为文化遗产筑牢全天候的“防火墙”。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 高衡:在文物病害的前期和初期,就找到了文物的变化速率,知道这些数据,就为下一步采取文物保护的这些措施,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

遵循“最小干预、无损探测”原则,西安城墙完成史上最大规模隐患排查。工作人员运用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对13.74公里城墙进行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精准呈现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的分布情况,在文保无损探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数字敦煌” 让文物“走出”洞窟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即将举办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聚焦文化保护,探索交流互鉴新路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然而,风沙侵蚀、各类病害等时刻威胁着文物安全。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手段,“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让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第285窟是敦煌莫高窟的经典洞窟,但因为空间有限,鲜少对游客开放。如今,依托文物数字化保护手段,游客不仅能够细致观摩这一艺术宝库,还能来一场“飞起来”看洞窟的奇妙体验。

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展厅,游客只需佩戴好VR设备,便能近距离“触碰”那些绘制在四米多高窟顶上的飞天、雷神、伏羲、女娲等形象。这些壁画细节清晰、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手持设备轻轻一摇,便能在敦煌古乐的伴奏中敲响雷公鼓,沉浸式体验千年回响。

云南游客 杨丽莎:视觉效果非常好,利用这种科技,把那种看不到,或者看不全的莫高窟,可以看一遍,挺好的。

这样的场景正是“数字敦煌”项目的生动体现。创新性的数字化手段,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专家团队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技术,将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转化为数字图像,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远程共享。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 丁晓宏:截至2024年12月份,我们共完成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采集面积达到了2.81万平方米,拼接完成200个洞窟,还有169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有212个洞窟的结构三维扫描。同时,还完成了4万多张底片扫描以及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和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

此外,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于去年底正式上线。该平台汇聚了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高清数字资源档案,为全球学者、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创意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

数字化重塑让文化遗产获得“数字生命”

文物和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沧桑巨变而流传下来,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传承和利用。那么,数字化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 任贤良: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烈焰吞噬了数个世纪的文明记忆,但无人机实时监测、3D激光扫描和数字建模技术让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成为可能。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风沙侵蚀中褪色,“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让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发布会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看到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上的多元应用与巨大潜能。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 任贤良:文化遗产正面临时间推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的多重威胁,每一处古迹的消失,都是人类集体记忆的永久缺失。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精准记录、虚拟修复和云端共享,让脆弱的文化遗产获得“数字生命”。数字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保护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