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为介,艺道相通 ——黄志深篆刻见证中德艺术家友谊
更新时间:2025-08-27 12:36 浏览量:1
8月21日,南宁市博物馆内艺术氛围浓厚、友谊之情涌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主办,欧盟广西总商会、南宁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南宁市海外联谊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邂逅Ⅲ——中德艺术交流展”在此启幕。来自中德两国的艺术家、文化界代表、侨界人士和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襄这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艺术盛会。著名篆刻家黄志深先生有五幅篆刻作品参加了交流展。
中德艺术交流展作品。
本次展览暨研讨会以 “科技、生态与人文关怀下的中德艺术新探索”为主题,聚焦于当代艺术在技术革命、生态挑战与人文精神交织的复杂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迸发的潜力。开幕式后的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德艺术理念交流的学术沙龙。
来自德国的七位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克里斯托夫·伯格、克里斯托夫·马丁·巴托尔梅斯、埃尔拉·S·哈拉尔兹多蒂尔、加布里埃莱·诺克尔、安娜·玛丽亚科特、雷内·霍斯特·卢克哈特、安东·康拉德·维尔特米勒,与黄超成、黄志深、李祖华、马陆、倪尚、廖小龙等中国艺术家同席而坐,展开中西方艺术思想对话。
在深度对话中,艺术家们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实践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创作逻辑、生态危机如何激发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本土的人文价值,现实表现主义和艺术思想性在创作中如何得到更好的融合和升化。这场对话不仅是观点的交换,更是创作灵感的相互点燃,为未来的跨国艺术交流合作埋下了种子。
本次展会的一个亮点,来自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篆刻家黄志深先生一份独具匠心、满载情意的礼物。他特意为七位远道而来的德国艺术家创作了中文篆刻名章,并在现场亲自相赠。这一举动,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在方寸金石之间找到了中德文化共鸣的“最大公约数”。篆刻艺术是中国延续三千余年的古老智慧,是汉字哲学与雕刻艺术的完美融合,刀石焠出“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意境。它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人“言而有信”、“以印为凭”的诚信精神与人格风骨的象征。
艺术家合影。
对于德国艺术家友人而言,雕刻艺术同样在其文化血脉中源远流长,从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繁复石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木刻版画,乃至当代的精密工业设计,无不体现着一种严谨、精确、追求内在秩序的“德意志匠心”。
黄志深先生以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德国艺术家的名字,这份礼物既是两种雕刻精神的对话,也是一份郑重的承诺与友谊的见证。一枚小小的名章,成为连接两种文明、两颗匠心的完美媒介,象征着中德友谊如金石般坚不可摧,历久弥新。收到这份意外之喜的德国艺术家们无不感动和惊奇,仔细端详印面上自己名字的独特线条和造形,爱不释手,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暖融融的中国情谊,以及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媚力。
研讨会上,黄志深先生作了“广西篆刻与花山文化”专题讲述,深入阐释了他如何以篆刻艺术为桥梁,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岩画与现代审美意识相融合,开创出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创作路径。
黄志深先生数十年来潜心钻研,致力于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图腾元素与篆刻艺术相结合。他在创作中深入研究花山岩画的图案造型,探索古文字如何与花山岩画图形融合创作。他通过变形、挪移、截取部分造型等方式,将花山岩画中那些赭红色的、“蹲式人形”的祭祀场景人物及其独特的形态等艺术元素,融入方寸印石之中,使其作品既保有花山岩画原始图腾的古朴神秘与鲜明可辨的特征,又赋予了篆刻艺术新的视觉语言和文化内涵。他认为,花山岩画的创作者是将表现现实生活的事物与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审美的意象,而这正与篆刻艺术追求“以印入画,以印写心,以印抒情,以印言志”的理念不谋而合,开辟了篆刻艺术新境界。
黄志深先生的专题讲述,生动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根植传统、拥抱现代,以“印宗秦汉”的深厚功底为基,融汇地方文化瑰宝,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非凡历程。黄志深先生注重理论的探索与文化的传播,他期望通过他的艺术实践,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骆越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黄志深先生这次为德国艺术家篆刻的名章,特意选用了深蕴中国传统审美意趣,自然造化与人文欣赏完美结合的广西武宣国画石为印料,将国画意蕴和花山岩画元素融入到篆刻艺术之中,相得益彰,美妙绝伦。
艺术无国界,它是最为普世的人类语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艺术始终是跨越国界及地域与时代的永恒对话。中国艺术以诗性的笔墨勾勒天地,德国艺术以理性的哲思探索形式,二者如同两条奔涌的河流,邂逅后激荡出令人惊叹的浪花。本次“邂逅Ⅲ——中德艺术交流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艺术思想的远航和情感的深潜。它充分证明,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挑战层出不穷的今天,人文艺术依然是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的最温暖、最坚实的力量。期待中德两国艺术家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携手,用创作回应时代,用友谊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