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爱——观德化白瓷展记
更新时间:2025-08-27 15:30 浏览量:3
薄如蝉翼细如丝,色如凝脂温如玉,
手捏刀雕千百遍,一窑高火始成器。
中华艺术宫的德化白瓷“万象本色”展集中了国内德化白瓷名家大作百余件,这是多年来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城市第一次展出,吸引了市域内老中少三代的青睐,展馆内人头攒动,在各展柜前眼盯展品,口中连呼“精美”、“精致”。我是国瓷的拥趸者,喜爱景德镇的青花、醴陵的“粉彩”的“硬”瓷质和德化白瓷的如玉无暇的“中国白”瓷雕。当月初知道德化白瓷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就心心念念的一定要去看展饱眼福,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果然,进入展厅,在一件件展品前我挪不开脚步,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一件件展品,特别是那细如发丝的流苏和薄如蝉翼的裙围更让惊讶,我睁大眼睛细看那流苏是否有断裂、那裙围是否有抽丝,结果徒劳。
上下两图是连德理大师作品“玉漱公主”,也是迄今最薄的德化白瓷作品,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人物纱衣处薄至仅为0.2毫米,薄如蝉翼无折痕,满头发丝丝丝相连无断裂,“远看是纱,近看是瓷”!那是何等了得的艺术功底啊!
整个展出中不乏其中相近的展品,可见德化白瓷的艺术功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上下两图是展览进口处的第一个没有放入玻璃展柜中德化彩瓷(当然有专职安保守护),那是一棵鲜花盛开的瓷雕艺术品,它一改德化白瓷的温润园嬅而是色彩艳丽那红色的花瓣和我们在公园盆景园看到的盛开鲜花如出一辙,叶络清晰花型生动。
百家姓器物雕塑,我找到了我的姓氏雕塑器物,但太远,没有拍摄。
瓷雕“穆桂英”又是一件艺术精品,我在展品前看戏装上的装饰物——流苏的雕刻而折服,那数百根长短不一的流苏,细如发丝却无一粘连断裂,犹如随着穆桂英的亮相而飘飘然,这样的展品无不浸透着艺术家的心血。
陶瓷器皿是我们的国器,也是一张璀璨的名片、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china”既是中国的英文简称也是瓷器的读音。我国的瓷器艺术有着五千年乃至更长的历史,先陶罐的制作改变了餐饮的盛器,后瓷器的出现提高了生活质量,到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瓷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那一块块泥土、一座座各色雕塑都是文化和文明的浸透和艺术家的精血所凝成,在熊熊炉火的煅烧中成器是多么的艰难,真是“千锤万雕始成器,熊熊烈火成精品”。
我喜爱陶瓷,尤爱紫砂和瓷艺,今天观展满足了我的喜好。
展览有期,我想你大概不会错过如此机会吧!
感谢中华艺术宫和福建艺术家和策展大师们,是你们让我们就近欣赏到如此绝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