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读书笔记 林曦《无用之美》

更新时间:2025-03-09 18:58  浏览量:11

1.因为动力源于人对危机的恐惧,我们因不安而进取,于是得失胜败成为绝对主导,这让人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且它没有止息,用叔本华的话说,便是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新的目标和欲求又马上产生,更多的压力和痛苦也随之而来。

2.人的那一颗心有点像皮筋,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的拉扯和刺激中,就会失去它的韧性和力道,陷于深深的倦怠中。外在现实中,并没有置人于死地的狮子追赶,失败和求不得是一生中的常事,对它们的许多恐惧,其实更多源于我们的设想,以及允许自己被外界标准和他人成就所裹挟。生命中最有意义、最能激发生机和热情的,不是由生存状态带来的压力,而是来自心中的热忱和自发的动力。

3.当人精神放松,从丛林式的战斗转入愉悦模式,源源不断的动力便自然升起了。那是一种更有效的状态,相比充满“不得不”的压力驱使,内驱的力量更大更为纯粹,也更具有贯通性,于是我们也更有能力令事情变得更好。

4.我们不必完全被动地依赖于成败得失的结果,而是可以寄身于现在的兴味和高质量的体验里,我想,那便是“无用之美”的意义与效用。相对以结果为导向的有用(压力)模式,它消融了外在目的,让“用”的意义变得相对较轻,于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紧张消耗的状态,心也便有了空间和机会,去燃起生命的热情,生长美和满足。它们分为了三个部分:“无用之美”“手艺人的快乐”“尽心于寻常事中”。

5.永远不要学了一堆技巧,做了许多的规划,到头来却不知道该画些什么,或者只是被一些厉害的东西或流行所裹挟。所有爱艺术的人,应该都很爱那个单纯的感觉——像小孩子一样,被一些东西吸引着。琴棋书画诗酒花与现实功利无关,但由此我获得的满足快乐之多,太难用短短的语言来描述。

6.我们的思路在于,学习一门技艺,并不因为它多“有用”,或是让自己看起来多厉害,而是经由这件事情,去向自己的内心,让长进了的功夫和心力,帮助到自己的生活。

7.一个认为自己并没有太多用处、不承担什么使命的人,有可能过得最开心,因为他很安于自己的状态,只要安心,就可以在当下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享受。在一个“有用”的世界里,最显见的是目的。有目的就会有得失,有成功和失败,于是也就会有痛苦和纠结。

8.在一个“无用”的世界里,不是说不要去产生结果,而是我们可以专注在一个向内的世界中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品尝,什么事情对我们来说是甜蜜的,然后跟随这样的指引,去尽心尽力。

9.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有三样:一是童心,一是才华,一是心地光明。如果这三个特质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就像植物和小动物都愿意待在有阳光的地方一样,你很愿意接近这样的人与这样的存在。

10.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某种能力,美育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感知力和表现力。现在一些艺术教育,通常将重点放在如何表现上,以及提高所谓的表现技巧。但这些表现和输出,源头是我们的感知,而感知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如果只是学会了一些方法,却没有丰富的积淀,便容易流于形式,显得空洞,也难以持久。

11.在学习实现艺术的一些技能前,我们更应该先调动能量来好好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它带给自己的所有触动,然后把那些真正打动自己的东西,通过技巧和方法进行表达,由此打动他人,形成一种很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与往来。

12.美育关于感知:用心生活→充分感受和积淀→形成好的表达→融洽地生活在人群中。美育可以体现为一门技艺:自己和自己玩耍起来,其中有许多快乐。经由对技艺的磨炼所长养出的定力,对人生而言是宝贵的特质。用对待艺术作品的心对待生活,带着一种从容的观照的态度,看待和优化自己的人生。

13.对于同样的世界,可以有不同的看待方式。我们所画下的,往往是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以及面对它时的选择。中国人的画,不会根据完全的客观状态来描绘,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决定远近虚实的一切。它所表达的,是人内心真切的感受。这样的美,不在于纤毫毕现的描摹,也不是和盘托出,而在于其中的余味。中国画的展示,古来就是邀三五好友,一起喝个茶,拿一幅手卷,大家都把脑袋凑过来看,然后手卷一段段地展开。那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其中有看画人彼此之间的默契。中国画不是不可以画特别大的尺幅,但那不是最适合它的方式,它所承载的是一小群人的趣味和日常,很美好,也不强求认同。

14.画画是一种典型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无论哪一种艺术,我都觉得它们是老天爷给予人类的最重要的礼物。通过它,你可以认识自己、放松自己、表达自己,还会获得一种非常难得的东西——宽容。画那些打动自己的东西,比画得很厉害重要许多。画画时不要策划和贪求太多,要持有某种盲目性,跟随直觉。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舒散的方式,画画是人的本能之一。笔墨和技术,是为了我们表达自己的内心而服务的。画一张画,即便它不符合你的期待,也要把它好好地画完。对人而言,艺术是一个更为包容和自由的世界。记得最初的那种快乐。

15.生活是一个人最好的作品,也是艺术与创造的源头。艺术的本质,是我们生命中一直存在且与生存无关的那些部分,是关于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对于自我、世界、时空,以及周围一切的思考和情感。这是人类的本能。原始人拉着手唱歌跳舞,在岩石上画画,他们不需要美术基础,也没有老师,但他们所释放出的正是艺术最珍贵的本质——人的感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创造力和可能性

16.真正的艺术基础,与其说是这些技术性的基础,不如说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感知、观察能力,能否投入热情去生活的能力,以及有没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

17.如果过早进入一种专业的系统,尤其是院校里几乎纯理性的训练,可能过去那种表达的冲动和快乐就没有了。在创造有了太多前提和约束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不爱了。技术训练有其方法和窍门,但一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力和好胃口,是关于艺术,乃至人生最为宝贵的东西,损伤之后,也最难复原。

18.一个人在孩童阶段,常常处于纯粹的模仿中。如果你希望艺术能够在孩子的人生中成为好的陪伴,在未来能为他提供愉悦感以及好的审美与品位,作为家长,可以试着让自己先爱上艺术。观察你的孩子,然后陪他玩起来,介绍你觉得好玩的东西给他,让他有尝试的可能,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艺术启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过早地开发和认定,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多心理负担,因为他会试图去接近这些外部的标准。去表扬那些他为了接近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的努力,而不是表扬成果。

19.艺术是我们来经验人生这趟旅程的工具,一种表达的方式和出口,它不是全部,而是基于真实生活的一种流露。

20.一张桌子,一件衣服,与爱人的关系,目所能及的生活的周遭,都会变成你的作品。一个人对于生命中每一刻的品质的要求,其实就是以艺术和审美的态度,给予生活细节以审美的要求。这种审美要求才是与人最息息相关的东西。

21.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一个本质是作品感,而它的完成不是为了演给人看,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分数,而是为了享受,为了自己这一刻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感觉。艺术的源头是每时每刻的生活,美育的意义在于可以用画一张画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应该是小朋友学习艺术的最好的收获吧。

22.所有的艺术都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表达感情。一个人所有的心得和见识,都会完整真实地降临在他的作品里,其实每一个小孩随便拿出一张纸画的画,或练习弹的一首曲子,都是他人生的作品。作品与人,就好像是主机与云端下载的关系,或是打印机与电脑主机的关系,我们可能花了太多工夫在下载端的升级上,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表现内容产生的主体上。

23.当人们脱离了生存的基础需求、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时,艺术就是一个家园,是一个庇护所。

24.怎么让小朋友接触艺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量让小朋友多接触经典的作品。比如带他去博物馆、去看画展,给他买精美的画册并陪他一起看,带他去听音乐会,或者多给他听一些经典音乐。不要怕他不懂,不要以我们的“大人思路”来定义小朋友应该听什么、看什么。就是在一件事情上或者一个阶段中尽量地积累,广泛吸取营养,下足够的功夫,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进步。

25.怎么在孩子的艺术学习中帮上忙?为他的努力和勤奋、锲而不舍鼓掌,而不是为他做出来的成果鼓掌。作为家长要尽可能站在一旁,当啦啦队,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往前走的表现,而无须太过在意那些势必会一次次越过的成果。

26.笔记提要:1.真正的艺术的基础,是一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感知力和好胃口。2.身教大于言传,与其对孩子喋喋不休,不如自先己爱上艺术。3.好的老师,不是在教育中进行“压模”,而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4.可以多临摹大师作品。5.生活本身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作品,好好体会,好好享受。6.技术是一种方法和助力,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7.艺术的学习中,不要让孩子进入纯粹的功利状态,不要用我们的意志和控制力,去消磨了他们的天真热情。8.表扬孩子的不断努力,而不是表扬他的成果。

27.门外汉”如何看懂艺术?一张画是不是名画,一个人是不是大师,一件作品在拍卖会上是否拍得了高价,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他人赋予的,这些名声、价格本质上与那件作品未必有最直接的关联。一件作品,无论于时代、于社会有怎样的意义,当它与一颗正在观察、感受它的心灵相对的时候,便只是一件作品而已。每个时代的审美都在变化,没有一种恒定的标准,也不是纯粹个体的东西,而是形成于集体意识中。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欣赏艺术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角度,这样也就不容易被外界信息影响,产生困惑了。就是对于某件作品可以不喜欢,可以纯粹地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除此之外,不妨再进一步,把它作为一个契机去了解更多东西。

28.艺术的核心还是真诚,并不是说所有的艺术体验都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但那些来自你每时每刻真切感受的东西,会更有质感,更能带来触动和共鸣。

29.笔记提要:1.面对一件作品时,抛开名声、价格等外在因素,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与它真切、平等地相对。2.不要只停留于自己现阶段的喜好和判断,试着将不明白、不喜欢,变成去了解更多的契机。

30.能体会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这需要强大的能量支持。当你无法享受这些人世间基本的美好时,第一个选择就是独善其身:真正地把自己照顾好,关注自己的能量匮乏在哪里,以及怎样补充。“达则兼济天下”则是说,当能量充足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些能量,让大家感觉到美好。能量消耗和匮乏之后需要充电,电是什么?简单来说,是休息,是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另外还有对真理的探索、自我的成长——这也是大家最难发觉的匮乏。从我个人的经验看,关于“充电”的方法,就是在生活里尽量为自己创造一个可以活在当下的环境,选择一些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事,然后专注其中,并且不计较收获,不贪求成果,以一种不功利的态度,把精力与热情投入进去。

31.说当你竭尽全力地享受过程时,往往会得到好的结果,但事实上我们常常纠缠于结果,而不能享受其中的过程。那个结果并不代表着快乐,它或许是生活的一种必需,但与我们内心所需要的那些抚慰与充实,常常不是同一件事。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中,他们跟世界交互、为自己充电,因为这些爱好,每一天都有一些时刻可以愉快地度过。

32.不要随意付出太大代价去做一件事,因为代价过大的时候,目的就更加明确和功利,人也会更倾向于缠斗到底,最后即便结果达成,我们的能量也在“战斗”和“争夺”的过程中消耗殆尽了。当你在做的事符合自己的出厂设置、符合本性时,你会感到非常轻松和满足,即便辛苦,也有踏实或甘之如饴的感觉;当两者不相符时,哪怕把一些事做得再好,都会觉得累,感到能量匮乏。

33.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可能我们太渴望成为更理想的自己,那些预设的形象、虚高的期待就成了负累。可能有一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和痛苦。与其带着强烈的自我谴责和不认同,不如干脆“认输”:我就这样挺好。因为并没有所谓的标准来决定一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所以不必对自己过于苛刻,不如退回来,如实地看看自己并且接受。

34.笔记提要:1.照顾和管理好自己,是真正为生活中能够被你的能量场影响的人做的最好的事情。2.体味和享受生命的美好,需要能量的支持。3.选择一些能帮助自身成长的事,为自己充电。4.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能做什么。5.想要什么,就要先给出什么。

35.如果我们对一个时代的人物有兴趣,就要多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多了解他的周围都有谁、都是怎样的,这样才能有更完整的认知。

36.今天我们都在提倡工匠精神,那么匠心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一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资质平平的人,把应该做的努力每一步都踏实做到的态度。当你可以把职业、专业里面的态度和精神落到生活中的每一处时,那才是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

37.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来到世界上,追求的目标和想要实现的价值不同,所以无须浪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为别人活,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路以及建立属于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的安逸与天真之所在。

38.《纽约时报》上有过一句话,大意为:知识之树和青春之泉是一回事。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其实人的年龄不只有生理年龄这个判断维度,很多时候更多地来自一种感觉,你的状态决定了你的年龄。

39.“不晚”是齐白石先生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阻挡你成为自己,阻挡你去实现人生、变成自己的主人。充满活力地生活、做事,任何时候都不晚。与其去抱怨,不如自己创造一个天地,像农人那样埋头耕耘。喝茶也好、弹琴也好、插花也好、写字也好,投入一项可以稳定地安放自己的功课是最靠谱也最简单的途径。

40.笔记提要:1.以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该付出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2.有真本事的人,便有真性情。3.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去推动它、完成它。4.不以年龄为借口,不害怕改变。

41.用游戏的态度生活和做事,心便不会太累。当你的心可以闲下来,就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接纳美好,这让人活得有兴致,会很有精神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享受生活。怎样能够闲下来呢?我想,掌握一门手艺是最快的“捷径”。最聪明和最不聪明的在两头,都非常稀少,我们大多处在橄榄的中间部分,天赋都差不多,只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扎实地一步步学习,任何手艺,经过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都会有巨大的惊喜。

42.一个人和自己相处得越好,快乐指数越高,心情也会更加稳定,因为你的开心在自己这里,而不在他人身上,这种开心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以使命感为激励的驱动模式,很难让人体会到甜的感觉,任务完成之后只会让你轻松,有成就感和胜利感,但是不甜。往往是不经意间读到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或是画好了一张画,心里会豁然开朗,突然觉得很美很甜。

43.我更看重去做,不太关心是否有意义,并且会主动消解意义。因为没有什么比去做、去体验更能帮我们理解其中的真义,让泡沫散去,也就获得了进步。

44.如果把每一时刻都当成过渡到未来、换取未来价值的工具,并设立具体的目标——买车、买房或者再奋斗几年就退休,等等,那么人是很难充分享受人生的,无论是闲还是忙。

45.笔记提要:1.以一门手艺,养出向内的闲心。2.用游戏的心,去投入和享受。3.去除妄念,不要期待速成和超乎常理的好。4.在事情中,关心这个角色能带给自己什么。5.立定在当下,不把此刻当作换取未来的工具。

46.当时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不再靠他人的认同来获取意义、肯定这段时间存在的价值时,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就成了一件有点难的事情。真正的闲,是能量凝聚而充沛的,而非只是待在那里,没有活力与生机,也不是要舍弃现在的生活,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忙,但实际上做了很多无用功。生活中那些真正对人生、灵魂、愉悦感起着重大作用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分配很多时间给它们。我们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别人告诉我们重要的事情上面,但别人并不会为我们负责。

47.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把分配一生时间的“1/3-1/3-1/3模式”改一改,每年用1/3的时间工作、1/3学习、1/3认真生活。再细分一下,一个月、一天,也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度过。

48.越是在世俗意义上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自我存在感也越低,因而越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老子的智慧里,我们需要向婴孩去学习一些东西,无知无欲,柔弱放松,臣服、顺应自然。你只有做了这样的事情,才会得到相应的待遇,如果不这样,就会失去一些东西——这套模式是有效的,也是功利的,最终我们深深地沉迷其中,习惯了交易。

49.一门与艺术相关的技艺,会更容易帮人达到修心的目的。如果要判断学习一门技艺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真的助益,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便是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因此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好相处且从容随和,那个“闲”的存在有没有使你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此外,还有一个前提,便是不要抱着功利的目的学习。

50.手忙心闲,不是要消极避世去山里隐居,而是在每一刻尽心尽力,心中有着能量的蓄积与新生,有一个可以让自己享受、休憩的空间。

51.笔记提要:1.会玩是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2.“闲”是一种能量凝聚,是有选择的状态。3.该做的事不要等,要在此刻就活得满足而充分。4.有时候,不妨停下来体会一下,是否有些时候,我们是不用做什么的。5.记得人是会死的(好好承担自己的此刻)、他人难以改变(把能量收回来),以及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投入生活,好好对待每一刻)。

52.学习艺术最终是为了滋养和助力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当作祭品,献祭给艺术。

53.衡量自己有没有学对,不要忙着看字,先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可爱、更柔和,有没有在和他人、和外界相处的时候更自如,被他人所接受。

54.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是开始了,到了年底,便有了一年的基础。零基础是个伪命题。最好的基础是对自己当下这个“零”的接受和承担——不害怕它,也不提前张望和盘算结果,稳稳地走出从零到一的这一步。

55.人在年轻些的时候,总是更多地倚靠先天的禀赋和父母给予的特质,等到七老八十,就真的要靠自己了,要靠那些看过、学过、做过、内化了的东西来滋养和支撑着自己。

56.笔记提要:1.要追求在当下的“心流”状态,让写字本身就是写字的奖赏。2.不要把书法当作一门才艺来展现,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功夫来练习,由此我们所获得的会更多更好。3.不要求速成,给自己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三五年的时间一转眼就会过去,但三五年可以帮我们打下一个真正的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会让我们长得更高,走得更远。

57.“眼高手低”是学习艺术必要的一个过程,如果眼界得不到提高,手的操作再熟练,也只是处在一个相对技巧娴熟的状态,我们在感知一件事物时,内心的状态改变了,感知到的事物的性质便有了变化。

58.做父母的时常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的人生越顺利越好,但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早一点吃亏挺好的,早一点从中总结出经验,付出的成本其实更低。将孩子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会给孩子带去很大压力。所以,对小朋友的管教不用过于细致,不妨把精力稍微回撤一些,用在自己身上。与其管束,不如让孩子看到一个成长的榜样。同理,对待周遭的人和事也大可放松一些,放弃改变别人,转而寻求自省与提升,这同样是境界的转化。

59.笔记提要:1.境界就是我们的心境,此刻真实的状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状态。2.境界的转化和提升,需要经由不断的实践。其中,心力是决定性因素之一。3.提升心力的唯一途径——练习。4.在练习的过程中,记得先接纳和臣服。

60.每一件事情都包含着阴阳两面,包含着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我也需要先把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做好,然后才有机会做喜欢的事情。我们有没有时间去做一件事,往往是由“重要性”决定的,这件事如果足够重要,再忙都会有时间去做。我认为平衡是个伪命题,现实中只有取舍。

61.当工作很有成就感的时候,与家人用餐能更加踏实和放松;与爱人牵手散步后,打开电脑,投入工作时能量更饱满;和孩子读完书、给他掖好被子、亲亲脸颊甜蜜道晚安后,给自己倒杯小酒,铺开笔墨开始工作,非常惬意。

62.笔记提要:1.一件事总是包含着你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接受它们。2.我们往往需要先把那一些不喜欢的部分做好,才有机会做那些喜欢的事。3.优化使用时间,思考和梳理事情的优先级。4.真诚贡献价值,世界会回报你。5.在不断优化中,获得热情与乐趣。6.从连滚带爬到从容应付。7.提升心力。8.对于那些此刻就可以做好的事,毫不犹豫地做好。

63.如果能把被动地听说式的输入,变成自主地读写式的输入,我们所得的质量和密度将会是非常不同的。如果一本书看了两页觉得不感兴趣,客观来说,不是因为它本身无趣,而是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书越读越简单,当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话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就是有所得了。多读书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也不是简单的读得多就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答案,如果变成了片面的知识量的积累,就违背了我们读书的初衷。

64.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为了获得答案,而仅仅是为了做一种知识的加法,那么就会和佛学中讲的“所知障”一样,带来更多的傲慢和禁锢。阅读一本偏理论的书,认真研究目录是很重要的。在作者精心组织的目录结构里,往往透露着他的思考过程。当你把这些东西摘抄下来之后,一本书也就被读薄了。接下来还有一个工作,便是对摘抄下来的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做出一个大概的思维导图,让这些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

65.笔记提要:1.把在手机上阅读零散信息的时间,集合成一段完整的时间,用它去读一本书。2.除了自己喜欢的书,试着涉猎更多领域。3.会读书的人,会把一本书越读越简单。4.读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获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5.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66.客观事件本身并不会引起快乐或痛苦,是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后续的行为和选择。某种程度上,想要改变他人是一件无效的事情,可以选择省略。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自己过得开心、有能量,便不容易被一些小风雨分心和伤害。

67.笔记提要:1.无论知道与否,关于你的八卦与谈论都会存在,不必太认真。2.可以将八卦作为偶尔为之的乐趣,但不要让它控制你。3.在人际交往中,主动表达善意。4.减少对人际关系的依赖。

68.信仰是为了让人类获得解脱、活得自在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束缚人。我们来到世间,不应去寻求一种关起门来的人造的清净,如果不去经历、成事,借事磨心,通过践行锻炼自己,那么来这一趟,意义也是不完整的。

69.笔记提要1.宗教的原点是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看法,想知道有没有理解对,可以看一看自己是否变得更可爱。2.好的老师不会去操纵别人。3.烦恼即菩提,不要把痛苦看得那么扎实。4.圆满是我们本来拥有的一部分,要向内去寻求。

70.教育也好,相处也好,都要记得孩子不属于自己,他不是一个物品,我们之间不存在一种简单的所有关系,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会以朋友和过来人的姿态,给他一些参考和帮助,这是恰当而有分寸的给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这样说:“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奶’,但只有少数的母亲能给‘蜜’。为了能给‘蜜’,她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快活幸福的人。”

71.笔记提要:1.放弃要求对方认同自己,将礼貌和尊重作为相处的前提。2.让对方放心,主动消融对立。3.人各自不同,记得不认同不代表不相爱。4.珍惜相处的时光。

72.尤其是在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东亚地区,我们习惯用责任来约束彼此,因此觉得担当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方对自己的担当。让感觉好起来,需要先放下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平衡好自己,好好处理自己的天性与喜好。同时,也不要用担当和责任去绑架他人,更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对方,这是比担当本身更值得肯定的美德,也更应该做起来。

73.我们很少赞美一个人心疼自己,甚至会认为那是自私,但这显然是个更值得肯定的美德,因为真心心疼自己的人会好好满足自己,在这个状态中,他不会寄托于索求而给别人添麻烦,甚至也更懂得心疼别人。

74.独处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有更多的自由和时间来让自己成长得更好。

75.没有什么人比朝夕相处的爱人更值得获得我们的关注、尊重和珍惜。和你一起生活的伴侣是最真切体现你真实价值观的存在。你会发现,伴侣既是你过去所有经验积累下的选择,也体现着你生命当下的状态以及未来的可能的趋势。

76.笔记提要:1.不要把对方的好当作理所当然。2.面对一些暂时难以改变的事实,好的心态是更有意义的存在。3.学会具体地赞美。4.好好利用独处的时间。5.在一起时,好好珍惜,不过度操心明天和结局。

77.有时想想,虽然日常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买菜、做饭、收拾、处理食材、研究不同的菜谱,但吃得心满意足时,那个疗愈的感觉还是很值得的。吃好吃的东西,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简单同时能最快获得满足感的事情了。对待饮食的态度很重要,把吃饭当作一件需要认真的事情,才会有安然享受的状态,吃得出多番滋味,胃口自然也就很好。做饭的时候如果饱含热情,真的会更好吃,如果只是为了果腹而应付,就很难美味。

78.每个人一生要经历的不开心、面对的挑战和遭遇的艰难总量是类似的,有些人看上去活得比较高兴,一定有他的方法。我自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过好每一天,少谈一些高远的志向和目标,而是对自己好一点,更心疼自己一点,把每一刻的品质过得再高一点,以及给自己多做一些好吃的。

79.不要放弃生活中那些最细小的美好。吃好一顿饭,睡好一觉,认真亲亲你家宝贝的脸,认真和伴侣说“我爱你”,以及认真和你爱的人表达爱,让那些你觉得重要的人体会到他的重要。所有这些正面能量都会反馈回来,我想那比什么保养品、护肤品都要管用。古人说“相由心生”实在很有道理,活得开心的人,面容自然是好看明朗的。

80.我们的消耗在于习惯了一心多用,做事省着力气,或者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但同样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现在的问题往往不是能不能做很多件事,而是因为没有在每一件事情中尽力,于是做下一件事的时候便会有诸如后悔、自责的情绪,这种情绪的牵扯是最为消耗而无益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许多件事的时候,除了清楚它们的优先级和必要性,最重要的便是在当下尽力,一心一意。学习最重要的“窍门”,便是你是否竭尽全力,是否尽心尽力、人到心到。

81.我们来到世间,也存在于依存之间,你好了,会使得他人也好;你身边的人好起来,你也会因此而受益。

82.“出世”和“入世”也是这样,如果你没有一种安住当下、自在隐匿的心,那么不管到了哪里,无论是多偏远的山林,都无法安住。而且,如果没有入世的投入和需求,人便不会体会到“出世之心”的必要和快乐,比如财富,它是一种能量,用得好才有意义。人将钱作为了评估价值的唯一标准,或想着要早点退休,或者快速把公司卖掉,但事实上,工作跟生活应是互相滋养的关系,钱是当我们做出了贡献之后自然而然的回馈。

83.所有的学问,都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关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因此,继承不是全盘接受,不同时代中,我们会有所选择,有所扬弃,取精华,去糟粕。

84.读诗不是为了显示诗背得多、有学问,而是去真切体会古人精炼语言当中的艺术和用词的奥妙,去体会心与外物相应所触发的表达,以及言之不尽的余味。写字不是简单地要把字写好,而是在功夫的练习中,让自己长出定静的力量,以及增加一种了解世界、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的途径。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