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专访|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谭元元:以鹊为桥,在足尖上编织东方浪漫!
更新时间:2025-08-27 17:15 浏览量:3
金风玉露,佳期如梦。当流传千年的牛郎织女传说,遇上优雅浪漫的足尖艺术,一段跨越文化与时空的对话,将于七夕之夜(8月29日),在苏州芭蕾舞团的全新原创剧目《鹊之桥》中翩然开启。
领航这部年度大戏的,是享誉国际的芭蕾舞艺术家、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谭元元。从聚光灯下征服世界的舞者,到聚光灯后编织梦想的掌舵人,她的身份在变,但对芭蕾艺术极致追求的初心未改。
首演前,我们走进苏州芭蕾舞团,对话谭元元,听她娓娓道来《鹊之桥》创作的幕后故事,探寻这部七夕佳节值得期待的芭蕾盛宴,将如何用极致的东方浪漫惊艳世界。
缘起:
以东方传说为舟,渡西方芭蕾之桥
记者: 作为苏州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为何选择将“牛郎织女”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传说,作为剧团全新的原创芭蕾舞剧题材?它最吸引您的当代艺术价值是什么?
谭元元:芭蕾虽然为舶来艺术,但中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值得被世界看见。我的初心正是将中国的故事以芭蕾艺术呈现给观众。《鹊之桥》不仅在国内演出,9月还将赴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进行海外展演,让国际观众也能领略东方传说的魅力。
这个爱情故事在当下的价值,在于它对现代人的叩问。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静心思考——是否愿意为爱勇敢一次?期待大家能在剧院的这两个小时中,沉浸于舞台之美,感受爱的力量。
记者:《鹊之桥》强调“以芭蕾为桥,完成东西方艺术的对话”。在具体的创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些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种融合的舞段或设计细节?
谭元元:其实我们的剧名“鹊之桥”,本身就是想搭建东西方艺术的一座桥。在具体的创作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将东西方的美学无缝融合。
例如“鹊群”舞段,既借鉴西方芭蕾舞——《天鹅湖》群舞的经典范式,又创新融入民族舞元素——女演员们身着足尖鞋,但上身动作展现江南舞蹈的灵巧韵味,这种对手脚协调性的要求极高。
此外,田汨老师的音乐将交响乐与民乐相融合;舞美设计蕴含江南水乡的写意风格;服装既保留古风元素,又符合芭蕾对肢体展现的要求。这些细节共同构建起这场跨越文化的对话。
求新:
重塑经典符号,让江南风韵跃然足尖
记者:主创团队将“鹊桥”从一个神话意象提升为了“自由与勇敢”的象征。舞蹈是如何来演绎这种精神层面的升华?
谭元元:我们通过人物塑造和动作设计实现这一升华。在我们这个版本里,织女不是传统逆来顺受的形象,她渴望自由、勇于反抗天庭的束缚,因此她的独舞段落运用更多跳跃、旋转与托举,表现其挣脱束缚、追求真爱的姿态。
牛郎也呈现出明显的成长轨迹,从最初的隐忍到为爱而勇敢抗争。包括“喜鹊仙”这一角色,贯穿剧情始终,甚至为爱牺牲。所有人物的舞蹈语言,都在向观众发问:你是否愿意为爱勇敢一次?
记者:苏州芭蕾舞团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芭蕾作品。在《鹊之桥》中,我们如何能感受到独特的 “江南韵味”?
谭元元:江南韵味在《鹊之桥》中是多层次、沉浸式的,最直观的就是舞美设计,呈现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意境,灯光色调也与之呼应。舞蹈编排上,在芭蕾基础上融入柔美手势与身体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风格”。
共赴:
以匠心编织礼物,共赏七夕浪漫
记者:我们了解到这部剧的排练时间非常紧张,只有三个多月。在高强度的排练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关于团队磨合与挑战的细节?
谭元元:三个月完成大剧创作确实极具挑战。通常如此体量的芭蕾舞剧,都需要半年以上的排练周期。最终能如期推出,离不开全团的努力和对七夕这个重要档期的坚持。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演员们适应新编舞风格的过程。这次合作的编导胡颂威和麦静雯风格独特——以芭蕾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现代舞、民族舞和江南韵味的元素。这对习惯“中规中矩”古典芭蕾的演员们来说,是一次身体上的“重塑”。
比如,编导设计了很多地面动作,演员一开始非常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发力。因为现代舞的肌肉走向和协调性,与古典芭蕾完全不同。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不断磨合、调整,最终很好地消化这些高难度的编排。这不仅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艺术理解力的挑战,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记者:《鹊之桥》在七夕佳节就要正式和观众见面了,您会如何向大家推荐这部七夕佳节不可错过的芭蕾盛宴?
谭元元:随着演出的日子临近,我的心情也越发紧张,甚至比我自己上台还要紧张。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这是我们大家的一份“作业”。从台上近50位演员到幕后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都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鹊之桥》是我们苏州芭蕾舞团全体成员为观众精心“编织”的一份唯美的七夕礼物。诚挚邀请大家在8月29日至31日来到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与我们共同见证这份跨越千年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