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魁•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8-27 17:24 浏览量:3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袁文魁题《破界》
袁文魁
军旅书画家,生于甘肃兰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市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家
李可染青年画院画家
天津画院签约画家
先后结业于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和中国国家画院高级研修班
中国式现代美术既不是全盘照搬西方现代主义也不是传统艺术的回归,而是传统艺术精神借鉴优秀外来艺术营养,适应中国发展实际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它要求艺术家不限于传统材料和技巧(可以采用一切人类发明的材料),用艺术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当代社会问题,描绘时代的兴亡盛衰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青年画家袁文魁运用水墨语言,借鉴西方写实艺术精神,描绘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美丽乡村新实践,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贡献者,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式现代画家的佼佼者。
袁文魁出生在民间艺术浓厚的家庭,外祖父、舅舅都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熏陶。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肖像画,都追求“形似”,大多在人物面部采用淡墨渲染出体积,再用没骨画法渲染,形成一种类似平光的,“惟妙惟肖”真人的艺术效果,而人物衣饰部分则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画面色彩不强调细微的冷暖变化而是追求大的色块对比,形成既有视错觉的真实性又有装饰性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传统艺术理念和画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艺术的种子。在长辈的悉心培养下,艺术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开花,他早在中学时代就能塑造出生动自然的泥像,人物绘画则线条流畅,气韵生动,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参军入伍后,他如饥似渴得向军旅画家请教,并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艺术修养和技能得以迅速提高。他将传统艺术理念与现代写实手法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军旅题材的作品,成为迈向艺术成功的第一步。这些作品取材于火热军营生活,用细腻的笔法,歌颂了军人特有的吃苦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转业到地方后,他用一种爱的目光观察和表现百姓的日常生活,描绘他们的饮食日常,歌颂改革开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华翼纶《话说》谓:“画分时代,一见可知”,石涛也说 “笔墨当随时代”,说明绘画蕴含着时代精神,尽管画家的风格样貌千姿百态,但观者总能从画面风格中分辨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张泰阶《宝绘录》谓:“古今之画,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各各随时不同”,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打压,中国走上了近现代工业化道路,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知识分子取代了文人阶层,作为科学精神在绘画中反映的写实主义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时代需要,恰如徐悲鸿所言:“美术者,乃真理之存乎形象色彩声音者也。”
在徐悲鸿看来,中国画之衰败在当时人们投机取巧,不愿在研究自然上下功夫,矫枉过正就必须在研究自然上下苦功,“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必求获得技能之精,锻炼其观察手法,而求合乎其心之所求,达到得心应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引入,现实主义风格成为美术教育的主流。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主题先行,追求典型性,即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瞬间,塑造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时代英雄人物形象,歌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现实。这既是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需要,也是中国的时代精神标志。
文魁的军旅题材作品大多采用写实画法,选取军事训练的典型瞬间,来表现火热的军营生活。像“激流勇进”选择了官兵们海训的典型瞬间,通过描绘战士们与大自然搏击的瞬间,表现我军将士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奋斗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为了加强绘画语言的生动性,画面采用倾斜构图,钢铁般的官兵与大海融为一体,再加之线与墨团的对比,将大自然的威力与官兵的意志融为一体,体现出我军强大的战斗力。“休息日”则描绘常年坚守在边境地区哨所的官兵,在闲暇之余打篮球的场景。
画家选取了打篮球这一普通的运动项目,然而对边防官兵而言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官兵们球场上拼抢蓝球时满足的神情,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边防官兵以苦为乐,“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铮铮誓言。而“练为战”一画则选择官兵擦炮的典型瞬间。……画家生活在军营中,了解官兵的苦与乐,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营构的画面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这绝不是去军营走马观花式的观察,甚至摆拍些照片能解决的,它必须亲身生活于其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军营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画家生动准确地描绘战士们合力擦炮管的神情,无论是战士们作训服的迷彩、作战靴的样式都作了标本插图式的描绘,甚至火箭炮的炮口仰角、炮车的轮胎花纹,都一一照录下来,似乎这一切琐碎的细节都浓缩着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些情感的表达源自于真实,不仅是视觉上的真实,而且是感情上的真实,也只有“真实”才能典型,也只有典型才能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眼睛看到的,也表现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诗中之韵味。严羽则提出“兴趣”说,要求文艺作品去捕捉、表达和创造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绪、意境和韵味。也就是说,写实绘画不仅仅描绘人们视觉所见,也描绘视觉之外的所思所想,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的境界(欧阳修《六一诗话》)。
文魁不仅擅长绘画还勤于学习思考,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并进行独立思考,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观点,修正错误的理论和认识,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他的“集市系列”就是学习思考的反映。作品取材于云南乡村集市的场景,画面上赶集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好不热闹:有卖水果的妇女,卖蘑菇的大妈与卖公鸡的大姐交流,似乎想要用自己的蘑菇来交换大公鸡,围着水果垂涎欲滴的孩童……都通过画家的笔刻画的惟妙惟肖。
画家为了表现集市上人流涌动的热闹景象,一方面描绘了不同颜色和样式服装,有扎头巾着民族服饰的中老年人,也有上身着时装下身穿民族裙装的妇女,更多是五颜六色现代着装的年轻人,他(她)们的表情各异,服装五颜六色,各不相同,但这些纷繁复杂又统一在浓淡干湿的墨色中,于统一中见变化。画家采用速写式的造型,一改之前写实绘画工整严谨的线条,大胆采用泼墨画法,虽聊聊数笔则给人一种人物众多的感觉。通过墨色和线条的穿插,营造一个疏密有致、聚散开合的构成空间,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将写意精神融入到写实画法中,恰如郑板桥所言:“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能写意也”。
文魁在绘画创作中还融入了一些西方理论。在他看来,人们欣赏你的作品时,作品中体现的审美趣味与观者相契合。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作品的内容所体现出的知识,艺术语言所体现出的魅力无不深深打动观者的内心,提高了观者的认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这种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观者积极主动参与到作品中去,为此,在人物塑造上仍采用写实手法,使观者能够通过人物造型判断出人物样貌和内心活动,但人物服饰和背景形象则采用写意处理的手法,采用大块墨团和写意笔法,这种类似构成式的画面处理给观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观者就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补足画面中的抽象部分。
如画面中烤羊肉串的商贩背景是抽象的笔触,一般观者可以想象成顾客们围着餐桌而坐,开心地喝啤酒撸串,专业人士则看到水墨点线面构成的美妙,而批评家则看到现实世界的物质丰富、风俗变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皆有赖于画面处理,正所谓“粗头乱服,点画信手”。
综上所述,袁文魁的绘画艺术并非来自于书斋画室,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无论是激情的军营还是火热的生活,都显示出他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敏锐的观察,生活成为他艺术的“唯一来源”,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变革的生动记录和写照。袁文魁在写实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写意手法,创造性继承传统艺术语言,并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推动了传统艺术创新性发展,这也许就是他的艺术价值所在吧。
(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振)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