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鸿•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8-27 17:30 浏览量:1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高延鸿题《破界》
高延鸿 籍贯河北怀来,笔名秦鸿、美郎丹瑞,研究生学历,国家注册建筑师、正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艺术任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理事—书法分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文联全委会委员、西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拉萨市文联副主席、拉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湖北省书法院楚简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工作任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西藏自治区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副主席等。
完成拉萨大昭寺敬献中央代表团书法唐卡创作、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杜甫千诗碑项目特邀书法作品创作和2013西藏卫视藏历春晚楹联创作等重要创作活动。入展获奖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向人民汇报—文质兼美优秀书法家创作活动、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首届扇面书法展、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首届山东(国际)美术双年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亲情中华—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梦回琅琊2010九人书法篆刻联展、当代中国百名书法名家百首唐诗书法作品香港大展、韩国议政府国际书艺大展和全国产(行)业文联书法精品展优秀作品奖、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书画展优秀奖、文化墨旅中国名家书画邀请赛金奖、2000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全国首届中青年书画学术邀请展书法学术奖、第三十八回国际书道连盟展外务大臣赏等数百余届次专业展赛。刊著藏刻《翰墨丹青—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高延鸿》《中国书法百家写兰亭序》《和合墨典中国当代书法精品集》《中国书法》《中国书法通讯》《中国书法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钢笔书法》《汉字书艺》《神州诗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大众电影》《奥秘》和江苏省国画院、鹳雀楼、李清照纪念堂等千余家出版传媒文博机构。策划组织全国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和西藏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等百余届次艺术活动。荣获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漫画优秀作者、全国百名双优书法家、第三届拉萨圣地文艺奖、优秀水利艺术家和首届格桑花书法艺术奖诸称号。担任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西藏选区)初评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华精品字库工程评审专家和西藏首届高原高峰书法展评委等数十余届次全国和西藏展赛项目专家评委。
楚简帛书体书法创作研究的几点认识
文/高延鸿
我的书法创作中,楚系文字作品占了一定比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取向和潜意识里的文人性格。楚系文字在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和文字演变历程中,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又属于相对冷门的书体,其书写材料有简牍、帛和金属器皿铸字(金文)等,从书体特征和内涵看介于篆书体至隶书体发展之间,大概“七分篆三分隶”。其书法创作的限制较少,在创作时很少受束缚;既有篆书的高古,又兼具有隶书的灵动和很强的书写性。
高延鸿书法作品
摘录唐李白《横江词》诗其三其五
楚简帛书体 中堂 99cm×180cm
楚系文字简牍和帛书的发掘无疑是二十世纪文化、艺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当代书坛,客观讲在书法创作方面该类书体创作一直未能形成高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楚系文字篆法相对生僻,识读难度大当是主要原因,还有当代书法展览传统书体创作认同度的“惯性”思维和楚系文字简牍、帛书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等等原因。
高延鸿书法作品
立身唯德行 载道以文辞
楚简帛书体 楹联 66cm×12cm×2
我在创作中追求理性的陈述和“复归平正、朴实无华”的创作境界!“其中的每一条具体的线条也都展示出一种向这个方向的运动倾向”(美-鲁道夫·何恩海姆),显示了“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二章》)的态势。我对于楚系文字简牍和帛书题材的书法研究创作方面,一是强调对于原帖的研读。二是关注考古学、文字学领域对于楚系文字简牍和帛书的发掘出土文物最新研究成果,保持对于书法学范畴出土文物高度的敏感性和参与性,藉此不断丰富自身笔墨表现语言。三是坚持对于楚系文字书法创作“钝滞”的坚守以及一定程度“锐度”上谨慎理性的探索。
高延鸿书法作品
录古文言数则
行楷书体 扇面 66cm×66cm
当代社会,书法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内涵、笔墨艺术表现性和创作当随时代的特征表现愈来愈强。书法的创作和学术研究要有追根溯源的韧劲更要有探索创新的胆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相信楚简帛书体的创作研究一定会呈现出更好的图景和成果。
高延鸿书法作品
节录《大学》其三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楷书书体 小品 33cm×66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摘录:
名利皆不可好也,
然好名者比之好利者若胜,
好名者有所不为,
好利者无所不为也。
楚简帛书体 简牍斗方 66cm×66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录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十二言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行书书体 楹联 33cm×134cm×2
高延鸿书法作品
《录古文言数则》
楚简帛书体 中堂 99cm×180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录《身外松间七言联》
汉简隶书书体 团扇 33cm×33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录丁佛言诗《梯云谷》:
入山曲曲深,人已白云上。
更从谷中盘,高泉喜在望。
行书书体 扇面 46cm×46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摘录清.王永彬《围炉夜话》摘句
楚简帛书体 小品 34cm×68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闲观世事如修史,多见通人始信书。
行书书体 扇面 66cm×66cm
高延鸿书法作品
春风入堂
行书书体 小品 33cm×33cm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