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新闻摄影家——致敬“人民艺术家”摄影师程默
更新时间:2025-08-27 18:15 浏览量:2
从战火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新闻摄影家
——致敬“人民艺术家”摄影师程默
作者:云飞散、鞠金海、吴呈昱、贾骏
夏日炎炎,比不上摄影师高涨的热情;长山锦绣,传递跨越时空的无限敬意。8月24日上午,丹徒区美术馆,“用镜头聚焦历史”程默摄影作品巡展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致敬人民艺术家、重温红色记忆”为核心的展览,既是对丹徒籍摄影大师程默先生的深情缅怀,更是一次让历史影像“活”起来、让红色精神传下去的文化盛事。
程默原名程勤生,1916年9月16日,出生于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这片浸润着南乡田歌的淳朴大地。1931年,15岁的少年怀揣梦想到了上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在制作部学习洗印技术,后转学摄影。勤奋、聪明、不多话,文学大家夏衍幽默地说:“你不爱说话,沉默寡言,就叫‘程默’吧”。从此他改名程默。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年轻的程默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手中的相机,将成为见证民族命运转折的“历史记录仪”。
1936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举国哀悼,程默扛着相机出现在葬礼现场,快门按下的瞬间,《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这部我国唯一记录鲁迅葬礼的电影史料就此诞生——这不仅是他摄影生涯的重要起点,更奠定了他“用镜头留存真相”的创作底色。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程默的镜头成为了控诉侵略者罪行的有力武器。在重庆大轰炸的硝烟中,他冒着炮火穿梭在断壁残垣间,用胶卷定格下日军野蛮轰炸的狰狞,也记录下中国军民在苦难中不屈的眼神。那些黑白影像里,有倒塌的房屋、哭泣的孩童,更有紧握拳头的百姓、坚守岗位的战士,每一张底片都是对历史的庄严见证,让后世得以清晰触摸那段山河破碎却风骨不折的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程默的身影又出现在前线阵地。攻克太原的炮火里、解放济南的街巷中,他迎着枪林弹雨追踪解放军冲锋的脚步,拍摄硝烟散尽后百姓迎接解放的欢颜。
1949年,注定是程默摄影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历史性时刻,被他的镜头精准捕捉。成为他新闻摄影的一生骄傲。
后来,他追逐领袖的脚步,拍摄了《毛主席二次视察安徽》《刘少奇主席视察安徽》等纪录片,记录下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温暖瞬间。
这位伟大的摄影师,他的镜头的另一端,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延安时期,他拍村口纺线的大娘,指尖缠绕的棉线里自力更生的坚韧;他拍田埂上劳作的青年,额头的汗珠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拍延安保育院的孩子,稚嫩笑脸里的民族希望。胶卷稀缺、每一张底片都堪称“奢侈品”的年代,程默精心调整光线,反复确认构图,只为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笑容都清晰、温暖,让瞬间成为永恒。
对很多人而言,与程默的“相遇”,始于历史课本里的一张照片,或是纪念馆展柜中的一帧影像。就像有人因喜爱周恩来、陈毅而关注近代革命史,走遍各地纪念馆后才发现,那些记录着元帅风采、也留存着军民温情的照片,竟都出自这位丹徒区宝堰镇的摄影师之手;就像年少时翻开历史书,凝视开国大典的影像时,未曾想过镜头背后,是一位家乡人用一生坚守的热爱。这种“未曾谋面却早已神交”的缘分,恰是程默作品的力量——他用镜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过去与现在相连,让伟大与平凡相通。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
2005年3月底,89岁高龄的程默给表侄吴志坚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拍摄了无数珍贵的历史画面,想把这些红色照片全部捐赠给家乡,作为回顾历史、教育后人的资料。宝堰的通讯员李国平看到这封珍贵的信特别激动,在查阅资料后,在《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刊发了相关报道。
历史性的见面。2005年5月16日,时任丹徒区文联副主席吴呈昱受区委区政府委托,与吴志坚、贾骏、李国平四人北上,在北京虎坊路甲15号602室见到了程默老先生,递上了来自家乡的慰问信。程老非常激动和开心,兴奋地向家乡亲人讲述了从战火中走来的新闻摄影历程,介绍了几十年革命生涯里拍摄的许多重大的革命历史影像。同为摄影师的吴呈昱和贾骏与程老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程老说因为自己淡泊名利,行事低调,直到1998年重庆大轰炸相册公之于众,才为世人关注。1999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了他,他也是在《东方之子》第一个被报道的我国纪录片摄影师。老人恳切地说,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些照片捐献给家乡人民,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
愿望终得实现。2012年10月12日上午,程默摄影资料捐赠暨“程默摄影陈列室”开展仪式在宝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隆重举行。宝堰的乡亲们在纪念馆门前敲锣打鼓热烈欢迎程老回家。程默激动万分,感谢家乡的培养,希望家乡振兴。
2014年5月28日,程默先生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旅程,但他留下的影像,却从未褪色。他是红色摄影的不朽丰碑,更是心怀大爱的人民艺术家。
2025年,程默的儿子程京京先生,遵照程默遗愿,把父亲珍藏的200多张珍贵的底片,送回家乡,希望可以为家乡丹徒作贡献。
这位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宝堰镇的摄影师,以一生为卷、镜头为笔,在动荡与荣光交织的岁月里,既记录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也珍藏了平凡的温暖微光,堪称“用影像为时代立传”的人民艺术家。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些由程默拍摄的影像,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段过往,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传承——传承着用镜头记录真相的勇气,传承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传承着在平凡中发现伟大的智慧。
致敬程默先生,致敬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新闻摄影工作者,致敬这位用镜头镌刻山河与平凡的人民艺术家,因为有他,我们才能在时光的长河里,清晰地看见历史的模样,也看见每一个平凡人身上,闪耀的英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