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了?武汉大学的“拖延艺术”:“光速”变“蜗速”!
更新时间:2025-08-27 22:29 浏览量:1
一纸通报快一个月了,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处理仿佛进入了“慢动作模式”,调查进展成谜、回应全无,让人不禁想问:武大的工作专班是去月球调查了吗?说好的“全面复核”,难道真要拖到下一个开学季?
回顾事件本身,更像是一出现代版的“罗生门”叠加高校治理失灵的现实剧。2023年7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内,女生杨某某指控男生肖某某“偷拍”并实施“隔空性骚扰”,一时舆论哗然。校方在四十八小时内火速回应,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其响应速度之快,甚至被部分网友戏称为“武大速度”。
可谁也没想到,近两年后的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结果却彻底翻转了这场风波。经司法审理查明,肖某某当时的动作实因“特异性皮炎湿疹”发作而导致频繁抓痒,并不构成性骚扰。双方全程无任何语言、眼神交流,更无偷拍行为。法律终于还了肖某某一个清白,可代价何其惨重:因事件引发的网络暴力,他不仅患上重度抑郁、失去保研资格,更令人心痛的是,其祖父也在汹涌的网暴中离世——一个家庭的平静就此粉碎。
而彼时迅速响应的武汉大学,在法院判决后却一改此前的高效,处理进程陡然降速,仿佛从“光速”切换至“蜗速”。判决下达一周,校方仍未依法撤销对肖某某的处分。面对媒体追问,工作人员仅以“需等上级安排”作为回应,被批评为典型的“官僚式应付”,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校方推诿、不负责任的质疑。
在舆论持续压力之下,2025年8月1日,武汉大学终于发布官方通报,表示已组建工作专班,将对肖某某的纪律处分、杨某某的学术论文等争议内容展开“全面调查复核”。一时之间,公众期待校方能借这一机会纠偏补过、重建公信。
然而,近一个月过去了,所谓的“全面调查”却如石沉东湖,再无水花。既无阶段说明,也无时间表披露,更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责任说明。
许多人忍不住猜测:武大是否在赌一个“热点过期”,等待公众自然遗忘?
从当初“光速处分”到如今的“蜗速调查”,武汉大学的两副面孔,折射出的正是当前高校舆情应对的典型误区:一开始为快速平议而牺牲程序正义,忽视事实核查;一旦事实反转、舆论反扑,却又因害怕承担责任、破坏形象,选择以拖待变、回避主动回应。
每一次拖延,都在消耗公众对这所百年学府的最后信任;每一次沉默,都在加剧社会对高校自治能力的质疑。
老教师希望,武汉大学能尽快走出“拖延迷局”,以透明、诚恳、负责任的态度,给出合理结论和必要补偿。
否则,烂尾的不仅是一起事件的处理结果,更是一所名校的道德担当与历史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