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云评|艺术乡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更新时间:2025-08-28 01:53 浏览量:1
在乡村的白墙红瓦间,一幅幅创意壁画悄然绽放;古老村落中,一幕幕戏曲展演悄然开幕;田间地头,一件件艺术作品与自然交融……近年来,“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的乡村振兴模式,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动能。
艺术乡建,是指通过文化艺术手法对乡村进行美化和提升,旨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将文化艺术融入乡村建设,通过艺术的力量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质。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偏重于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口外流、文化传承断层、乡村特色消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不仅是生活的空间,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缺乏文化滋养的乡村振兴,是不完整、不可持续的。文化建设能够重塑乡村价值,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乡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能够提升乡村审美价值,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可以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重建乡村社区凝聚力,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艺术乡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现实中,许多艺术乡建项目面临诸多挑战:艺术家作为外来者,与当地村民之间存在理解隔阂,创作内容有时与村民实际需求脱节;群众参与度低,项目常常成为“精英游戏”,难以真正落地生根;一些打造的“网红打卡点”如昙花一现,缺乏持续生命力——如哪吒网红墙,一度吸引大量游客,但很快热度消退,未能形成长期效益;项目持续性不强,往往随着资金耗尽或艺术家离开而陷入停滞。
要想推动乡村文化艺术发展,首先,要培养村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工作坊、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能,让他们成为艺术乡建的主力军而非旁观者。其次,要注重艺术与产业的结合,让文化艺术产生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最后,政府应当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为艺术乡建提供制度保障。
艺术乡建不是简单的“艺术下乡”,而是艺术与乡村的双向滋养。当艺术真正融入乡村肌理,当村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