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画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
更新时间:2025-08-28 03:12 浏览量:2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人物画(简称佛画)开始出现,佛画继承了古代肖像画的工笔重彩的传统,由于佛是金身,后又发展了沥粉贴金的传统。人物画是最早发展成熟的中国画画种,佛教画扩大了人物画的范畴,可以算做人物画的一种,佛教艺术自古以来都是较高文化素养的的士人参与的艺术,著名画家顾恺之、曹仲达、张僧繇、扬子华等是当时著名的佛画家,为当时的皇室服务。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
造像虽然属于雕塑艺术,但造像是以绘画为基础的,因此造像艺术的成就也可以体现当时佛教绘画艺术的成就,就目前出土的山东青州、河北邺城、成都万佛寺等地的考古发掘看来,早在南北朝佛教艺术就有惊世骇俗的成就:造像比例适中,面容纯洁神圣,笑容温厚而具有感染力。有的衣纹厚重,梵像西来;有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有的面容圆长,薄衣贴体。
佛画艺术在唐代就完全发展成熟,多姿多彩,绚烂夺目。敦煌藏经洞出土唐代佛画令世人震惊,佛画技艺高超,人物风格多样,色彩绚丽奔放,流光溢彩,气质非凡,可谓千人千面,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佛教人物画是以佛教人物和佛教故事为主的,为了适应各类佛教道场的需要绘制的诸如佛、菩萨、观音、罗汉、祖师等为的造型艺术,它们本质上都是道场画。尽管佛教人物画自有一套轨范,但本质上还是人物画,遵循着人物画的造型和设色的绘制技巧。中国古代的绘画是有色彩的,以五色为组成部分,古代人物肖像画一般工笔重彩。
南宋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绢本设色
高176.8公分 宽79.2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作绘制于十二世纪。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示现于云海中,四天王背负莲台,祥云涌现。上空天际诸佛云集,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十方诸佛。观音作三十二面,共分五层,均戴宝冠,面有三目。最上有一佛面。身前画十八双手,莲瓣形大背光内绘九百八十二双手,计有千手,掌心各绘一眼。千手或结印,或现化佛,或持铃、金刚杵、莲花、法轮等法物,另可见黄道十二宫,甚为特殊。观音菩萨像下方,左右分立二人,图左为日光菩萨与一手握刀剑之菩萨,图右为月光菩萨及一手持金刚铃之菩萨,态度虔敬,皆面向主尊。最下方两侧各配置四人,推测俘护法神天龙八部,图左分别为面貌老相之龙王,其旁侍有一龙,头戴狮冠、手抱琵琶的乾闼婆,头长一角的紧那罗,头变呈火焰状、作忿怒相的夜叉;图右是戴冠持笏的天神,背后带双翼的迦楼罗,三目六臂、手持日月的阿修罗及一武将形象的人物,从水中涌出,甚为罕见。
佛说法图
唐代
绢本设色
高139公分宽102公分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大英博物馆藏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此图为敦煌绢画中保存较好的作品之一,与敦煌石窟之隋(581-618)及初唐(618-712)的壁画比对,又从主尊的华盖、莲座和图左下角女供养人的画法和构图方式,以及探用白色表现脸部和身躯高起处的凹凸法,推断为八世纪初的作品。图中为一佛、二菩萨、二供养菩萨及六弟子组合。主尊释迦牟尼佛青髪,高肉髻,著红色通肩袈裟,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为说法相。顶上为珠网交错的华盖,后方菩提树十分茂盛。佛两侧菩萨皆戴化佛宝冠,佩璎珞,披透明帔帛,莲座敷以红色及青色;身后各有三位比丘,表情不一,眉毛先以一条曲线勾勒出眉形,再以数条墨线描绘。佛左侧的供养菩萨,手握净瓶;右侧者则背向观者,手执莲花胡跪,面向主尊。华盖旁绘散花飞天,其中一尊仅见一臂及帔巾,另一尊则保留完好;另绘向上飞起的飞天,仅见云路。图左下方有身着胡服的女供养人,跪坐于方毯上;图右下角已残损,仅见男供养人的襆头。佛的莲座、束腰金刚座下缘及华盖上装饰著华丽云纹。佛座前绘一碑形榜,供书写愿文之用,其余人物旁边皆有空白榜题。全幅人物位置交错,虽都向着主尊,但动势不一,透明的头光表现手法更添空间感。全幅描绘精细,为敦煌绢画之精品。
药师佛坐像
元代
绢本设色
高133.2公分 寛77.3公分
日本和歌山金刚峰寺藏
相传为药师佛,元代作品,后传入日本,为和歌山金刚峰寺七月七日至十三日不断经法会供奉之本尊。佛面相丰满,顶现低平肉髻,双耳垂肩。双手置于腹前结定印,趺坐于大莲花上。身着黑色袒右僧衹支,腰束白带,外披红色袈裟,衣缘和帛带折皱如卷云,柔软飘逸。圆形头光外,隐约可见以柔和的笔墨勾染出四射光芒,形成大圆背光。色调对比鲜明,构图别致。
阿氐多尊者像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181×104cm
袁世凯旧藏
此幅画作表现的是阿氐多尊者(梵文:Ajita),其为十六尊者(sthavira/ arhat)中的第二位。画面上主尊头裹披肩,身着袈裟和僧裙,双手握杖,浓眉长髯,头后透明头光。身前侍立一童子,手执铜镜,喻以尊者用镜证其身无我 之境界。身左侧侍立一僧侣,神情肃穆。前方一信徒手持经书,欲承与尊者。画面背景近处是造型优美的青绿假山,后探出蕉叶,远处是一株红而不妖的石 榴花,画面整体清雅。画中尊者神态生动,不类世人,有出神入化之感。设色 考究,山石和树的画法具有明代宫廷的绘画风格,是明代释道画中的精品之作。
迦诺迦伐蹉尊者像
设色绢本
186×107cm
袁世凯旧藏
此幅画作表现的是迦诺迦伐蹉尊者(梵文:Kanakavatsa),其为十六尊者(sthavira/arhat)中的第七位,传说是佛祖最早的一批信徒。他头带光圈,坐一青绿山石之上,身前绕过蜿蜒苍劲的古松,尊者俯身撑扶于树干上,姿态自然随性。手中拿着一串念珠,身穿织锦袈裟,身两侧各侍立一名僧侣;画左下方有一位信徒来朝。画面以幽静的松石为背景,人物主次关系明确,形象生动,衣饰、山岩层次等局部描绘细致,为明代释道画中的精工之作。迦诺迦伐蹉出生于印度东北的比哈尔,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金象仔’,因为据传有头会屙金的小象跟他同时出生。此象对他十分忠心,形影不离,在他剃度之后依然紧随身边。金象的存在使得其它信徒无法摈除杂念专心修行,于是释迦牟尼命令迦诺迦伐蹉放了牠。迦诺迦伐蹉说他曾几次命牠离开都无效,不管怎么做金象还是会回到他身边来。佛祖说,如果你这么告诉牠,‘我已经脱离轮回,也不需要你陪伴’,说三次牠就会离开了。迦诺迦伐蹉照着做,金象果然遁入土中消失了。另一个与迦诺迦伐蹉有关的故事则是他曾到龙国化缘说法,使许多人皈依佛祖,龙国国王为了感谢他,给了他一个用奇珍异宝串成的念珠,便是画上他手中所拿的。
明王像
设色绢本
170×87cm
作品是冥殿十王中的五位,五位冥王有善恶童子中的一位作侍者,后有判官相随。这幅画应该也是道场画,本幅为明代的作品,笔精墨妙,为明代画中的精品,应该是释道画,属于释道画中祈请神祇中的冥殿十王组。
唐代绢画骑狮文殊像
材质:绢本设色
敦煌藏经洞出土
大英博物馆藏
画中文殊菩萨头戴宝冠,发髻高隆,细眉长目,神态慈悲安详。佩戴各式项圈、臂钏、手钏、足钏等璎珞饰品庄严全身。披帛搭肩绕臂自然而下。右手膝前施与愿印,左手依撑莲座之上,手拈一株青莲花茎,花茎沿臂而上在左肩处盛开一朵莲花。右腿横盘,左腿自然下垂,左足搁置在莲花上,呈自在坐姿安住在青狮所驮莲花法座之上。威武雄壮的青狮双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头扭向左侧,威风凛凛。黑人少年御手也睁着圆圆的眼睛与狮子对视,似乎在比谁的眼睛更大,表情生动传神。上方华丽的彩色华盖随风飘动,极具动感,虽无陪伴随从,但能感觉到他们是在行走中。
持莲观音菩萨像
晚唐(846~907) 壁画
高128公分宽89公分
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画中观音面如满月,身披璎珞,左手执莲花,略呈“S”形立姿,神情自在娴静,身躯丰腴。作品笔法工稳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画面中春蚕吐丝般紧劲铁线所表现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菩萨那华腴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的体态、烂漫如花的手姿、当风飘举的吴带、玲珑剔透的头光以及浓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观者目炫神迷。因长时间被上一层壁画所覆盖,画面色泽保存完好。
菩萨焚香图
河南温县慈胜寺壁画
十世纪 五代时期
粘土彩绘
尺寸:175.26×90.17×3.81 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由壁画榜题可知,此画绘制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二菩萨立于几案前,案上置有精致器物。菩萨面貌圆润,眉清目秀,体态丰腴端严。图左菩萨弯腰伸手作取物状,右侧菩萨双手捧冠,右端可见另一执珍宝之菩萨手。画中菩萨举止优雅,婀娜多姿、头光玲珑剔透,手指纤长,衣带轻柔飘举、形象生动、线描纯熟流畅。
宋 佚名 孔雀明王圖
絹本 設色 縱168.5厘米 橫103.0厘米
仁和寺藏
此图描绘了孔雀明王作为无畏的密教护法,四手各持法器危坐于孔雀驮负的莲花座上。孔雀的颈部呈现出优雅的「S」形,绘画者还选用金色来勾画孔雀的羽毛和莲瓣。这些特征显示出这幅画是一件北宋宫廷作品,时代可追溯至11世纪晚期或12世纪早期。
宋 无款 如来说法图
绢本浅设色 轴
188.1x111.3公分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佛陀半跏趺坐于莲座,座侧有二天王、阿难、大迦叶和二供养菩萨围绕。坐佛长眉细目,法相庄严;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剑槊,神情威武。全作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本幅画一佛半跏趺坐于一大莲座上,座侧二天王、阿难、迦叶和二供养菩萨围绕。该坐佛长眉细目,眉间有白毫,唇上有髭,法相庄严。顶有螺发,肉髻低平,右手施安慰印。身后有一圆形背光,头后圆光边缘尚饰炽然飞动的火焰纹。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剑槊,神情威武。年轻的阿难温文儒雅,双手合十而立,年长的迦叶浓眉深目,双手合握作拳,食指和姆指竖起,结密教的灌顶印。二供养菩萨则手捧供花,仰首望佛,虔诚恭敬。作者充分地掌握每个人物的内在特质。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此幅作品最令人欣赏的还是其对佛陀内在神韵的传达,我们可以看到佛的面相威严、庄重、坚定、安详,充满了自信和智慧。唇边有髭须,如四十余岁的男子,完全是望之俨然的大丈夫相,令人肃然起敬。这才是我等依靠的祜主,三界的导师,十方众生的大慈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