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之争:谁是最大输家?
更新时间:2025-07-22 19:48 浏览量:1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凭着琅琅上口的旋律被全国人民所喜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这一定论被写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诸多权威工具书,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音乐》教材。尽管民间对黄梅戏的起源一直存在杂音,但国家层面早已盖棺定论,从来就不存在争议。2006年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确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兴盛于安徽、流播于江西,与发源于浙江绍兴(古称“越州”)、发展兴盛于上海、流播于江苏福建的越剧一样,黄梅戏是鄂赣皖三省老百姓都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然而,现实却上演着一场令人扼腕的文化“独角戏”。作为黄梅戏众多传唱地之一,安徽安庆执拗地将数十年光阴和巨大精力,投入到一场没有学术根基的“起源地争夺战”中。从民间口水战到官方层面的暗中推波助澜,这场争夺在网络流量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互联网上但凡涉及“黄梅”二字,水军倾巢而出,污染讨论空间:他们编造篡改历史,断章取义文献;肆无忌惮地对湖北黄梅县甚至持客观立场的本省人士施以网络暴力;甚至将上世纪七十年代推行二简字时期的“黄枚”临时替代书写(如同“安灰”代表安徽),歪曲捏造为“黄梅县改名”的证据,炮制出荒诞不经的“枚文化”闹剧。如此行径,早已超越了正常的学术探讨范畴,演变为一种偏执的文化霸凌。
那么,这场旷日持久、近乎癫狂的争抢现象究竟伤害了谁?现实给出了冰冷的答案:最大的输家,正是挑起争端的安庆乃至安徽省自身。
一、演出市场:香饽饽变禁地
黄梅戏本是安徽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然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传统戏剧市场本就面临萎缩危机。安徽省内演出市场空间有限,难以供养数量众多的黄梅戏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瓜分了省内高端市场和省外主要市场,安庆市再分黄梅戏艺术公司则依靠董事长韩某的资源和权力垄断了全市市场,其他县市剧团则几乎无戏可演,敢怒不敢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北省作为传统“戏码头”,拥有庞大的黄梅戏忠实观众群体,但因黄梅戏主要流行在鄂东,其本土黄梅戏剧团数量相对较少,如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原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因广受戏迷欢迎,常年的“送戏下乡”演出邀约供不应求。
按理说,家门口这个广阔的市场应是安徽剧团施展拳脚、维持生计的“香饽饽”。然而,起源争端战引发的敌意彻底断送了这条路。安庆方面的不断挑衅、对湖北历史文化的肆意贬损,尤其是一些知名人士不负责任的言论(以韩某芬、陈某舜为首),深深伤害了湖北黄梅戏观众的情感。近年,韩再芬计划在黄冈黄梅戏大剧院的演出,消息甫一发布就遭遇当地观众的强烈抵制并最终取消,就是最直接、最具讽刺意味的后果。为了虚无的“源头”虚名,安庆亲手关上了通往湖北这个重要市场的大门,将活水源头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雷池。
二、就业困局:科班出身,无处谋生
安徽拥有多所培养黄梅戏人才的艺术院校(如安徽艺术学院、安徽职业艺术学院、安徽黄梅戏职业学院(原中专安庆艺校)、安庆师范大学等),每年源源不断输送毕业生,更有诸多世代传承黄梅戏的戏曲家族吃着黄梅戏这碗饭。然而,演出市场的持续萎缩,导致省内院团演出需求锐减。剧团因演出场次少、收入低而经费拮据,不少已名存实亡,陷入“养不起人、发不出薪”的困境。2024年,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一位何姓二级演员在抖音直播中哭诉:工作二十余年,月薪仅三千余元竟还要削减,其状令人唏嘘。事实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实施“黄梅戏回娘家”战略以来,其黄梅戏版图已从黄梅、蕲春、广济为核心,扩展至黄州、武汉。湖北不仅扩大了专业剧团编制规模,还建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院校,黄梅戏演员的待遇和资源配置远优于安徽。正因如此,湖北成为安徽省黄梅戏演员心驰神往之地,每年都有优秀人才转投湖北怀抱,不少人于此成就斐然。更严峻的转折在于:随着安庆方面持续挑起源争端,已引发湖北官方警惕。湖北正着力构建完整的人才内循环体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黄梅职教学校、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艺术学校将全面承担起培养本土黄梅戏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在引进外省人才方面,湖北政策已明显收紧。安徽省辛苦培养多年的专业人才,如今深陷“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一身精湛技艺,却难觅安身立命之舞台。同时,湖北的黄梅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将直接冲击安徽相关院校的黄梅戏专业招生,安徽将失去湖北省这个重要生源地。安庆执着于争抢所谓“源头”虚名,却无力为艺术传承者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空间,这无疑是宝贵人才与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三、形象塌方:自毁长城,“争”来骂名
长达数十年的“争夺战”劳师动众,从歪解地名、篡改文献到造谣网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结果呢?权威论断未曾动摇分毫,反而将安庆乃至安徽推入形象洼地。“枚文化”标签被网络传为笑谈,“盲庆”之名不胫而走。一个拥有“桐城文派”厚重历史、以“长江五虎”自居的文化名城,其声誉却在持续的低水平争执和失信操作中严重受损。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输掉的不仅是学术公信力,更是整个地域的文化尊严。桐城先贤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在当代这场闹剧中显得格外刺眼和悲哀。
四、孤芳自赏:失道寡助,舞台失色
文化艺术的繁荣离不开交流互鉴。湖北省不仅戏剧种类繁多(京剧、楚剧、汉剧、花鼓戏、黄梅戏、豫剧、越调、采茶戏等),自身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态和众多艺术节庆活动(如湖北艺术节、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湖北黄梅戏艺术节、湖北戏剧牡丹花比赛等),完全不需要外省的剧团来填充舞台。相反,安徽省的文化演出内容相对单一,黄梅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湖北因不满安庆的无理争抢行为而拒绝派出其剧团参与安徽省高规格艺术节时,安徽失去的不仅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是宝贵的市场拓展机会和与其他剧种交流碰撞的火花。安庆剧团若只能局限于本省演出,其舞台的宽度与艺术的高度必将受到限制,最终不过是“地方性文艺汇演”的层级。没有掌声雷动的外省舞台,没有同行的切磋激励,艺术的活力何以为继?
悬崖勒马,路在脚下
黄梅戏起源之争的伤痛清单,沉重地压在安庆的文化账本上:失去核心市场、人才前途渺茫、地域形象崩塌、交流平台萎缩。与其继续投入资源去争抢一个早已尘埃落定的“空名”,不如悬崖勒马,调转航向,将精力真正投入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市场化运作中去。湖北黄梅戏剧团在荆楚大地广受欢迎的现实,已经证明了作品才是征服市场的硬道理。倘若安庆能沉下心来,打磨一批既尊重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的黄梅戏精品力作,培育真正的表演艺术明星,重新以真诚的艺术力量叩开观众的心扉,并非不可能重新赢回包括湖北在内的广阔市场与尊重。
安庆如若持续执迷不悟于地域之争、口碑消耗之中,待到湖北及其他地区艺术市场彻底筑起“防火墙”,或因安庆负面形象根深蒂固而永久将其排除在合作名单之外,那时安庆的黄梅戏恐怕将真的步入孤岛绝境,悔之晚矣。丢开无谓的执念,拿起艺术的实力,未来的路,远比沉溺于争夺过往的虚名要宽广得多。安庆,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