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张成泽的艺术之路① | 自幼耽思文墨,长怀丹青之志

更新时间:2025-08-28 15:02  浏览量:1

国色天香的牡丹、晶莹欲坠的葡萄、沾露带刺的玫瑰、拔地而起的地涌金莲,还有异变的孔雀……在张成泽的笔下,那是有灵性、有灵魂的生命,力与美在这里永驻。王昆仑先生有诗赞曰:“丹青往代千万家,翘首今朝看异花。意动风来吹笔舞,江山无限走龙蛇。”这首诗,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张成泽书画艺术的杰出成就和艺术特色。看着张成泽那清新秀润、素净典雅的一幅幅画作,打心眼里就忍不住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仿佛这一幅幅画作就是天地间最美的馈赠。

中国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语境。有种光影流变中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岁月沧桑感,有种水墨本体语言所能表现出来诗情画意中的亦真亦幻,有种画面由内向外延伸出来的静谧浑朴。

张成泽挥舞画笔一甲子,咳珠吐玉、点石成金,化平凡为非凡,以自己的诗样年华实现了最大化人生价值与超越人文价值的理想。他以强烈的爱国之心将艺术创作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处处体现着生活中的真善美。他画名早立,但他谦逊博学,低调做人。与同道后学、陌生人做朋友,都是怀揣着坦诚、友善、豁达、宽容的心态,蔼然有长者之风。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其诗画让人感动,感动之余也会让人产生对艺术的审美、思考、喜悦与享受之情,甚至是豁然开朗的醒悟。当然,正如董仲舒所说“诗无达诂”,对《诗经》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读画、解诗,本身不亚于一次艺术重历和艺术创作的再体验,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采访张成泽时的留影。左起:张成泽、苗长水、郝传更。

走进张成泽诗意的书画世界,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将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景象,看到水墨世界里一抹绚丽的彩虹。

种子入心要发芽

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厚重的书,让我们从头来翻阅画家张成泽先生的生平事迹。

有位教育家这么说过:“人,八岁以前受到的教育和种种影响,能决定他的一生。”正如哲理诗:“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如果在孩子纯洁的心里埋下艺术的种子,那么,来日在适当的时间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雨露不润无根草,风云只化有鳞鱼。画家张成泽先生卓然成名成家,既源于思想家墨子故乡丰厚的鲁南遗风,又得益于革命大熔炉的陶染,更是他对自身潜力的不断挖掘使然。

滕州龙泉塔

微山湖畔的滕县,现称滕州。这里是名将良才荟萃之地。隐居王开村的元末名将张良弼率七兄弟南征北战,奋勇杀敌,曾在军中留下“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的千古绝唱;清朝咸丰年间,后仓沟村王怀锦族人在科举中列为贡生,声名显赫。朝廷颁旨御赐两座旗杆,成为一段佳话。“金仓沟,银王开,珍珠玛瑙鲁家寨”,是流行于鲁南地区的一句民间俚语。张成泽于1953年1月6日出生在山东省滕县南沙河公社后仓沟村,小名叫栓成,随着逐渐长大,人们开始叫他小成。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给先居住在王开村,后迁徙至后仓沟村的孩童小成,插上了富有想象力的翅膀,使他自幼耽思文墨,志寄丹青,痴迷绘画。

小成天生喜欢看画。20世纪50年代,整个华夏大地口号震天,红旗飘飘,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8年夏天,不满6岁的小成在家中似乎成了没人管的“自由兵”。父亲张敬才(原名张贻斌,过继给叔叔张丰标以后改名张敬才)在煤矿工作,常年不在家;母亲王学兰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这一天,“自由兵”小成竟然离开家跑了6公里之远,来到父亲工作的莱村煤矿。没想到,小成刚进矿区就被一位画画的叔叔迷住了。这位叔叔正在墙壁上挥笔描绘巨幅壁画《工人阶级有力量》。转瞬间,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戴着矿灯安全帽的工人,肩扛铁锤,粗壮有力的大手挥着钢钎,带领着一群工人“冲锋陷阵”……小成虽然分不清岩画和油画,也辨别不出水彩画与油漆画,但就是感觉好看,打心眼里喜欢。他蹲在那里,半天时间一动不动,睁大眼睛好奇地盯着那位叔叔绘影绘神,尽态极妍。

“画画真好,画画真美!”矿区的宣传栏太吸引人了!小成见着宣传画、剪纸、速写、图片就盯着瞧,没有纸和笔,就弄根小树枝在地面上照着画。父亲上班去,他就一个人在父亲的宿舍里写写画画。父亲下班后,领着小成逛矿区。小成一路上总是指着周围的书画,不停地问父亲:“这是什么字?这是什么画?为什么画得那么好看?”一连串的问号,显示出一个稚童对画画的兴趣。看着小成这孩子这么好学,父亲张敬才自然是满心欢喜。因此,当小成提出“我要画画”的要求时,他马上满口答应下来。

小成回到后仓沟村的家里,几个月过去了,他的脑瓜里,依然闪现着矿区宣传栏上难忘的画面:那群了不起的煤矿工人的画像,家乡微山湖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成群的野鸭翠鸟,如同鲜花与朝霞共舞的仙境……小成最喜欢用烧焦的木柴棍儿,在石板上画鸡犬牛羊,画树木花草,画鸟鱼昆虫,画星星,画月亮,画自家小院里的茅屋、石磨、梧桐、扁担、水桶、丝瓜和葡萄,画他爱的一切。

在上海市市政公司工作的舅舅王学智,听说外甥小成喜欢画画但缺少铅笔,一下子购买了数十支铅笔寄到后仓沟村,这些铅笔有粗有细,有硬有软,还有彩色的铅笔……收到铅笔,小成高兴得一下子跳起来,手舞足蹈,拿着这些铅笔一直舍不得放下。

矿区的宣传画触发了小成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也使得他童年沉闷的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无味。

张成泽开始习书学画,于稚趣童兴中显露出颖异的艺术禀赋。张敬才和妻子王学兰看着小成一天天长大,那脾气秉性、言行举止实在是与一般的小孩子不同,好似圈不住的马、笼不住的鹰,为学习画画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小成的家离村庄东南角的后仓沟学校很近。学校里的王亭祥老师办了一个书画兴趣班,上课的学生不分年龄大小,小学一至六年级各个年级的书画爱好者都可以参加。王老师开班教授学生泥塑、画画、书法,画画用铅笔、蜡笔,画纸是16开的白连纸。

这一天,书画兴趣班忽然钻进来一位幼小的书画爱好者。他一手拿铅笔,一手拿画本,老老实实地站在教室课桌的最后一排,静静地听王亭祥老师讲课。讲台上的王亭祥老师一眼就发现了这名外来者,直接走过来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庄的?”

“我是来学画画的,叫张成泽,家就在后仓沟村前街。”

“你多大啦?喜欢画画吗?”

“我今年8岁啦,非常喜欢画画。王老师,我在这里学习画画行吗?”

“学习画画当然行,但不是现在,等你上学后再来学吧。这个教室太小了,里面的人满满的,坐不下。”

“那好吧,屋里坐不下,我就在教室外边听课。”

从此,书画兴趣班门外多了一名“编外生”。小成经常在门外听课,人家别的同学都有凳子,有课桌,他没有。炎热的夏季,小成不怕太阳晒;寒冷的冬天,小成不怕北风吹。王亭祥老师看了心疼不已,教室里一旦空出座位,就让小成进屋去听讲。第二年,张成泽上小学以后如愿进入王亭祥老师的书画兴趣班学习。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书画兴趣班是课余的,正常上课时间王亭祥老师教学语文和数学。学校放学后,他再给孩子们上一节画画课,星期天和节假日照常上课。有几个村庄离学校有四五里地。离学校远的、家里农活忙的孩子,星期天就不去上书画课了。但张成泽风雨无阻,每节课必上,坚持跟着王老师学画圆,学拉线,学色彩,学晕染,学写生。王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生产队的庄稼地,画玉米棒子,画玉米的花絮、植株、叶子。张成泽原来画的玉米叶子都是直溜的。王老师说:“这样画不行,玉米叶子必须要有反转,要有阴影,要表现出透视的立体感。”张成泽当即按照老师的要求修改,果然有很大改进。陶醉于浓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少年张成泽,对书画的情结愈来愈浓,从一笔一画扎扎实实练起,练就了一身不错的“童子功”。

王亭祥老师治学严谨,授课认真仔细,对学生指导具体详细且富有耐心。他不仅教孩子们如何画画,还教他们怎样做人。所以,王亭祥老师平时的言语虽然不多,但同学们个个敬他,也人人爱他。敬的是王亭祥的师道尊严,爱的是王亭祥的高贵人格。小成在人生第一位绘画启蒙老师王亭祥的热心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他的铅笔线慢慢地画直了,物象渐渐画出了个样子。虽说王亭祥老师教授的绘画知识简单了一些,但是教会了张成泽基本的绘画技法,包括上色涂彩,以及画水彩画和蜡笔画。画来画去,张成泽逐渐明白,铅笔可以竖着拿,也可以侧着用,画笔也是如此。这样一来,他画的线条渐渐粗壮美观起来,潜在于身的艺术彩虹开始在张成泽身上熠熠生辉。

画家简介

张成泽,山东滕州市人,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翰林书法院副院长,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艺术总监。

绘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两次获奖,多次入选;二十余幅作品获山东省、济南军区美展一、二、三等奖。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