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文化风帆开艺术新程(十二)
更新时间:2025-08-28 16:00 浏览量:1
【按语】1996年——2006年,作者的人生扁舟又从商业大潮驶入文化瀚海。直接与马家窑文化结缘,探寻中华文明源头,并以世界视野洞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以中华民族情怀关注社会发展与文明变迁。五湖散翁沿着马家窑彩陶的神秘纹饰,慢慢走进远古天地,走向世界彩陶文化髙地。这时候五湖散翁才发现马家窑文化原来也是形成中华文明最原始的重要根系。
龙纹彩陶罐的收藏,引导了从蛙到龙的研究。
随着我们的彩陶收藏数量慢慢增多,慕名来看彩陶的人也多了,为了便于参观,我们就做了一些陈列架,把彩陶按系列,分类型陈列起来,把原来堆放彩陶的库房逐渐改造成了陈列室。这样一来,看彩陶就方便多了。
看彩陶的人多了,知道我们正在研究而给我们送彩陶的人也多了,这无疑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好处。有一天,一个来自邻县康乐的一个姓马的彩陶收藏者,给我送来了一个马厂类型的彩陶,他告诉我:“这个彩陶图案看着很奇怪,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东西,我专门给你送来,你好好研究一下。” 我仔细看了一会,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直接把我带进了一个有巨大而丰富想象空间的新天地。我看着彩陶上绕陶一周而首尾相接的似乎是一种动物的纹饰,浑身有很多肢爪舞动着,但一时又看不明白这上边到底画着的是什么东西。于是我便收藏了这件彩陶。老马以往给我搜集来了不少有意思的彩陶,我们慢慢熟悉起来了,他也给我谈了不少他们那里发生的令人惊奇的故事,他谈的事情我们往后慢慢再聊。他走后,我把他拿来的彩陶摆到我的办公室中,反复仔细观察。
看了几天后,我突然明白过来,那不就是马家窑先民们从蛙神的最早崇拜进而提升了对蛙神更高一步的崇拜,创造出了更有超凡神力的蛙神,它不就是能够统御水域,驾驭洪水,保护黎民和整个族群平安度过洪水灾难的图腾——中华龙的最初原型吗!这不就是古代羌族族群和马家窑先民们在彩陶上完成了从蛙到龙的演化和升华的过程吗?对!是这样的!从蛙到龙!
有了这种醒悟,我立即着手把库房中画有蛙神纹的彩陶都找出来放到一起对比观看和研究,我发现比马厂类型早六百多年的马家窑类型彩陶上就已经有了对青蛙的神圣崇拜图画。那时的古羌人先民们用很工整的方法,即中国画中叫做工笔画的方式,在彩陶盆中绘制出了青蛙的写实性艺术纹样。他们画出了青蛙硕大的身体,几乎布满彩陶盆内彩的中心位置,那挥动的四肢分别向上下左右蹬展出来,头部有大大的眼睛注视着世界。那种活灵活现刻画出来的青蛙,正是马家窑先民敬仰和崇拜蛙神的形象化艺术表达。看来青蛙就是那个时期先民们的信仰和图腾,这让我清晰的看见了创造了马家窑文化的古羌人们对蛙神的深厚崇拜情感。
那么古羌人为什么会深深地崇拜蛙呢?这就要从马家窑文化正好发生在大禹治水年代的文化背景说起。在远古时期那一段岁月中,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有过洪水大泛滥的年代,距今六千年的远古时期,世界气候变暖,冰山和冰原融化,到处有水患灾难频频发生,先民们生活的家园被洪水淹没,人变成了鱼鳖。许许多多地方出现了洪水滔天的局面。西方在《圣经》中记载了诺亚方舟救人于一场大洪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也有与《创世纪》的记载平行的故事,记载一位叫苏德拉的人,建造了一艘船舰,因此逃过了一场将人类消灭的洪水。在中国也有大洪水泛滥的传说,洪水退后,世间仅存伏羲与女娲二人,为延续人类,伏羲提出成婚,但女娲以亲缘关系为由拒绝。二人通过抛磨盘、凿石等方式寻求天地认同,最终以石磨合并确认婚姻合法性,或通过石磨滚下山合拢的巧合促成结合。部分传说记载女娲诞下肉球,后分裂为众多小人;也有版本描述女娲用黄泥捏制人形创造人类。这些情节既体现人类起源的神秘性,也暗含原始社会对人口再生与氏族延续的集体记忆。总之来说,远古时期的大洪水,引发了多种传说和历史记忆。中国也有真实的历史记忆——大禹治水,因为治水,成就了他的功绩。这样看来,洪水是那个远古时期曾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而存在于5800年到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当时的马家窑人,如何战胜洪水保住家园就是他们的最大祈求。
在频频发生人的家园被洪水淹没,人成为鱼鳖的严峻时代,马家窑人发现,在大洪水中,蛙能安然无恙的生存下来,洪水过后它又是那样活蹦乱跳地登上陆地,而且他能够大量产卵,有极其强大的繁殖后代能力。蛙不就是一种既能驾驭洪水,战胜洪水,又有强大繁育能的精灵吗?于是人们对蛙便有了深深的崇拜。
看了马家窑类型彩陶盆上极其工整的蛙之后,接着看比马家窑类型彩陶晚了三百多年的半山类型彩陶,先民们在彩陶上对蛙神的画法有了明显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工笔画方式,已经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造了,他们用趋向于中国画中写意画的方法,把蛙神的四肢画得很夸张,他们明显在强调蛙神四肢的功能,却把蛙神的身体部分画小了,显然先民在表现蛙神的时候做了艺术取舍,强调了四肢驾驭洪水的功能,越到后来对蛙腿纹的表现越夸张。
再看往后三百年的马厂类型彩陶,先民们在强调了蛙腿功能时,更扩展了蛙腿的数量,蛙腿画的越来越多,画到三层、四层、五层,有的画到了七层。这样一来,竖画时更多的蛙腿纹就画不下了,于是聪明的先民们便把蛙神纹横过来画,绕陶一周,就可以画上更多的蛙腿纹。
那么先民们为什么要把蛙腿纹越画越多呢?看看当今的龙舟比赛就明白了。若果把蛙腿纹比作龙舟上滑动浆板,两个人滑动四只桨板,一定滑不过四个人滑动八只浆板的速度。滑动的浆板越多,龙舟就前进的越快。说明先民们需要的神力强大的蛙神,蛙腿纹越多,蛙神战胜洪水的神力就越强大。那么多足龙就是先民们心中更为神圣的崇拜对象,这个彩陶上所画的图形不正就是从蛙到龙的最原始的龙图形码!这样一来,我的思想就一下清晰起来了。
从不同类型的马家窑彩陶上可以看出,先民们的蛙神崇拜也在不断提升,从崇拜蛙神,进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崇拜境界——龙。先民们认为是蛙神在洪水滔天的时侯,作为一种水中极其强悍的精灵,帮助他们的族群战胜了洪水,保护住了家园。蛙神就在他们心中成为镇住洪水,战胜洪水,进而驾驭洪水的家园保护神灵。于是他们为了向神灵表示极其虔诚的忠诚敬仰之情,就把蛙神画在了那个时代最高贵的彩陶上。为了把他们心中的保护神画得更具神圣的力量,就特别强调了蛙神强大的四肢。先民们认为那无比巨大而有力的四肢才是蛙神的战胜洪水的法宝和利器。这与大禹治水时期的文化精神多么一致。
从一个事物创造发明的程序来看,发明的开始阶段,首先必然解决功能性。从蛙到多足龙,正是龙图腾的功能性创造阶段。龙图腾的功能性阶段创造完成之后,龙原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广大的远古劳动先民的贡献。一旦功能性创造完成之后,马上就会进入外观造型整体化和特色化的创造阶段。中华龙的神秘化和威仪化的造型就提上日程。这时候作为部落酋长或皇帝的最上层首领,就要把龙作为自身形象的化身和象征。经过多次提炼升华,吸收多种动物形象,如虎目,鹰眼,鹿角,狮须,鱼鳞等,最终孕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龙。
为了规范化,完整化和权威化,对龙图腾造型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取舍,在龙身上只保留四条腿,把多余的腿统统去掉,这样一来,一个能下海统治龙宫,上天能腾云驾雾统御万物,无所不能的中国龙的神圣而威武的整体形象便被创造出来了。
有了这样的思路和认知,我的文章《中国龙原形起源于蛙》便诞生了,文章首先发表于我们研究会的会刊——《马家窑文化源流》上,新华社记者看到我的文章之后引起了极大兴趣,便专门来采访我,到我的博物馆中看到了蛙神纹彩陶,也看到了由蛙神纹转化为龙图腾的多个彩陶罐上的纹饰变化链条。于是在《新华通讯》上的一篇文章“中国龙原型起源于蛙”文章便发表了。后来上海的钱汉东先生知道消息后来临洮,在我的博物馆参观之后,便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中华龙起源于蛙的文章。中国考古学会的会长徐萍芳先生还为钱汉东的文章写了编者按语,认为从蛙到龙是一家之说。这样一来,我的研究——从蛙到龙,引起了文化界和远古文化研究界带有热度的反响。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盆上的蛙纹
从蛙到龙,马厂龙纹罐显示了原始龙形的最早形态。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甘肃马家窑彩陶证明龙图腾在史前已初步形成”。采纳了王会长从蛙到龙的观点。马家窑彩陶揭示了从蛙到龙的演化过程。
五湖散翁以书抒情
不献殷勤不言愁,丈夫有泪不轻流。山花烂漫有时日,且待晴明再远游。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当然可以说人生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