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书法艺术
更新时间:2025-08-28 17:19 浏览量:1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历经数千年而不断,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从理论到实践都日臻完善。书法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甲骨文是原始信仰占卜术的产物,最早的汉字系统可以说是在殷商王朝“尚鬼”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发展完善的。而根据传说,汉字的起源更具传奇色彩,轩辕黄帝的大臣仓颉造字成功后,竟然“天雨粟,鬼夜哭”。无论从切实的考古资料上来看,还是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角度考察,汉字的起源都有着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书法艺术的真正成熟,与中国本土的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教重视文字在人神沟通中的作用,美丽的书法可以使神欢悦,从而使神明更愿意帮助人们达成愿望。据学者考证,东晋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其家族有着深厚的道教传统。正是在宗教信仰的背景下,他们才着力发展其书法艺术造诣的。
那么,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又如何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经成为历代书法作品的重要书写题材。佛教尽管没有像道教那样,极其重视如符箓和青词这样的书写作品在宗教仪式中的作用,但抄写、雕刻和印刷佛经在佛教中却是重要的积累功德的方法。在雕版印刷普及之前,佛经的保存和传播主要靠手写,这就为佛经书法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为不易保存,如今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唐以前的纸质抄经了,但岩石上的摩崖石刻却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古代书法作品,成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南北朝时,北齐留下的佛教石刻最为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属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其刻字风格在隶书与楷书之间,圆润的笔法不失飘逸之气,同时也有北方书法古朴雄劲的特色,独特的美学风格使它成为历代书法家临摹的对象,是石刻艺术的代表。
此外,很多和佛教内容有关的碑刻,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如唐代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原碑被毁,有翻刻拓本传世)、颜真卿《多宝塔碑》(记述龙兴寺今楚禅师夜诵《法华经》感应到经中所述多宝塔显现,发心造塔之事,现藏西安碑林)、柳公权《金刚经碑》(原碑遗失,有拓本传世,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院)等,这些碑刻尽管风格各异,但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宋代以降,有众多的书法字帖传世,其中佛经和佛教内容占很大一部分,这些作品延续了传承千年的佛教书法传统。
第二,佛教僧人中,屡出书法大家,他们将修行和书法创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格。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唐代的“书僧”怀素了,他不以禅法而以书法闻名,然而其草书不着痕迹,行云流水的风格与佛教所追求的了无挂碍的修行实践不能说毫无关系。
宋代临济宗宗师大慧宗杲,以开临济“话头禅”法之宗风而闻名,他的书法造诣也令人瞩目,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中的大慧《与无相居士尺牍》,被认为是宋代最上乘的书法作品之一,笔意直率,挥洒自如,用笔明利流畅,充满禅机和理趣。除大慧外,元代的临济高僧中峰明本、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等,有墨迹留存于世,也都是书法珍品。
第三,佛学思想,尤其是“禅”的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国书法理论肇兴于汉末至六朝时期,参与探讨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等人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虞世南讨论书法的文章《笔髓论》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佛教尤其是《金刚经》哲学的影响了。唐末五代的僧人光则明确提出“书法犹释氏心印,法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这样的理论。宋代黄庭坚同时是大诗人和书法家,对佛教尤其是禅宗也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在著名的文章《论书》中提出:“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将书法与禅偈合论,明确地提出书、禅互参的思想。到了清末,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说:“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静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听起来,就像是光和黄庭坚思想的近代回音。
莲花净土——佛教的彼岸 陈引驰,苏畅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