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邂逅”毕加索等51位欧洲艺术大师真迹(四)
更新时间:2025-08-28 17:19 浏览量:2
由于本人对油画、版画最基本的常识都“一窍不通”,加之是陪着孩子们“闲逛”,所以在观展中也是“走马观花”。8月19日,在成都市美术馆观展时,草草地拍了一些作品和观展场面。
当静下心来,整理照片时,发现此展览是为了“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汇集了7个国家51位艺术大师的66件真迹精品,并且是在华“首展”,如:西班牙“立体主义”毕加索的《有甜瓜的静物》、法国“野兽派”马蒂斯的《戴手链的女子》、意大利“马基亚伊奥利画派”法托里的《红脸颊》、 瑞士“包豪斯”约翰·伊顿的《色彩研究》等作品。于是,在8月22日下午,又专门去了一趟。
在 “远方的邂逅”的序言中说到:生命,是一场充满冒险的“邂垢”。这场漫长的、与时间不断拉扯的“对视”,藏着所有。它是那些盈眶而出的“爱”,是世界我最大的“童真”,是命运轻轻停顿的“片刻”,是昼夜循环转动的“光影”,它是宇宙万物穿透虹膜的“感官”,是缓慢沉降下落的“哀愁”,是十指紧扣,低声呢喃的“神圣”,它也是目光所及,柔软至深的“故土”。
很多年之后的今天,你是否会问自己,艺术这本永不停歇的“日记”,记录了无数的星星点点,但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被标准的经典,也不是那些被定义的风格,而是那些跨越历史、文化、民族、地理和性别,依然能够产生彼此牵引的“邂逅”。
一、 以“情感为主题”线索,创新策展新途径。
为了避免学术术语和密集知识点造成的观展障碍,让艺术真正走近观众,展览一改“按时间顺序”或“艺术流派”划分的传统艺术史叙事方式,以“情感主题”为线索,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并置一起,展出了众多大师的真迹,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体验。按着“爱、童真、片刻、光影、感官、哀愁、神圣、故土”这八个关键词构成的展出框架。以最精炼的形式,涵盖着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的主题、感受与思想,与我们的经验和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展览亦由此划分为与其对应的主题单元。以下是本次展览中部分知名大师及其作品与主题单元:
1、爱
意大利,浪漫主义,“海耶兹”约1825年的木板油画《卡罗莉娜·祖奇》。
2、童真
意大利 ,马基亚伊奥利画派,“ 法托里”约1880年的木板油画《红脸颊》。
法国 ,印象派,“雷诺阿”1885年的布面油画《儿子皮埃尔的肖像》。
3、片刻
意大利,形而上画派,“莫兰迪”1948年的《静物》画(瓶瓶罐罐)。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 朱塞佩·里奇”1894年的布面油画《音乐课》。
4、光影
法国,印象派,“莫奈” 约1892年的石版画《岩石海岸》。
意大利,未来主义, “巴拉”1913-1914年的纸板蛋彩画《虹彩径向交融》。
5、感官
西班牙,立体主义,“毕加索”1948年的胶合板画蛋彩油画《有甜瓜的静物》。
法国,野兽派,“马蒂斯”1938-1940年的油毡版画《戴手链的女子》。
6、哀愁
意大利,现代古典主义,“费利切·卡索拉蒂”约1937年的布面油画《山上的女孩(派哇落落的女孩)》。
7、神圣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萨尔瓦多·达利”1971年的有色版画《亚当与夏娃》。
8、故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雷纳托·古图索”1956-1957年的纸面蛋彩炭笔画 《街上的人(人行道)》。
二、以“多感官互动”为突破,实现观者“沉浸式”体验。
为了展览突破了视觉欣赏的单一维度,精心设计了调动多重感官的互动体验。
1、嗅觉:特定展厅引入专业调香师定制的氛围香氛,牵引观众步入画中的年代语境。
2、听觉:邀请独立音乐人创作五首原创音律,营造声景共鸣。
3、触觉:在毕加索作品旁设置画作同款可触摸凹凸版,让“立体主义”化为触觉感知;在肖像画旁备置画中人物衣着的同款布料样本,观众可用指尖感受百年前的衣着质感。 这些多感官元素使展览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大大增强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以“提示性语言”告知,增加对“多元观者”的尊重。
展览在观众体验上的考量尤为周到。例如在贾科莫·格罗索的裸女画作旁,展墙上特别提示:“如果您觉得这幅作品会对小朋友产生不好的影响,请轻轻蒙住他/她的眼睛,给您带来的不便,深感歉意。”这种细致的考量,体现了策展团队对多元观众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总之,“远方的邂逅”特展通过以“情感为主题”的策展方式、“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成功打破了文化壁垒,创建了一个观众与艺术杰作之间的对话空间。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大师的真迹,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观赏方式:艺术并不遥远,尤其像我这样“一窍不通”的人,可以通过对“情感体验”而简单的理解和接纳欧洲艺术大师近二百年来的精品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