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名人榜》乔枕石——迎国庆七十六周年76位艺术家作品大赏
更新时间:2025-08-28 19:56 浏览量:1
乔枕石,原名乔修兴,1970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是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代表性画家。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画院山水画主题创作班执行导师,他深耕水墨艺术四十余年,以“笔墨当随时代”为创作宗旨,将太行风骨与江南灵秀熔铸于笔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
艺术经历:从乡土到殿堂的创作轨迹
乔枕石的艺术之路始于中原大地的乡土滋养。早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期间,他系统研习宋元山水技法,奠定了扎实的传统功底。2013年加入北京墨真书画院后,其创作逐渐从区域性走向全国视野,作品连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汉风唐韵·水墨长安”“南粤之光”等国家级展览,并多次斩获优秀奖 。2019年,郑州圆融美术馆为其举办学术作品展,集中呈现了他从写生到创作的完整脉络,百余幅作品中既有尺幅盈尺的小品,亦有丈二巨制,展现出驾驭不同题材的卓越能力。近年来,他持续活跃于艺术前沿,2025年4月在浙江丽水、青田两地举办“润物无声”个展,以全新创作探索传统水墨的当代转译。
艺术追求:在写生中重构自然意象
乔枕石始终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将写生视为艺术创新的核心路径。他带领学员深入甘肃黄河石林、河南万仙山等自然奇观,在实地创作中提出“构成取势定图”的方法论,强调通过笔墨转换将自然物象提炼为符号语言。其写生并非对景描摹,而是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在郭亮村“挂壁公路”写生时,他将筑路工人的凿痕与青绿山水结合,使革命历史题材在文人画语境中焕发新生。这种“写生即创作”的理念,被荣宝斋画院纳入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实践-展览”的完整链条。
艺术风格:老辣苍茫与灵动墨韵的交响
乔枕石的山水画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标识:
笔法:以骨法用笔为根基,线条如刀劈斧斫,在描绘太行山石时通过反复皴擦营造“老辣苍茫”的质感,树干勾勒则兼具金石气与书写性。
墨法:独创“积墨与点厾相融”技法,在《苍林叠岫》等作品中,通过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表现云雾流动,使画面呈现出“水墨淋漓撑骨架”的视觉张力。
构图:打破传统三远法局限,采用大开大合的平面分割,如《烟雨中的高家台村》以大面积留白表现雨雾氤氲,虚实对比间透出禅意。
意境:致力于构建“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作品中既有《太行金秋》的雄浑气象,亦有《秋山云霭》的空灵悠远,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深度融合。
创作理念中的国家情怀:山水叙事的当代阐释
乔枕石的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将家国情怀融入山水意象:
地域文化的视觉转译:他以中原山水为母题,在《古塬牧歌》等作品中,通过窑洞、梯田等符号构建“故园”意象,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时代精神的笔墨表达:在《中流砥柱》等巨制中,他将现代工业元素(如高压线塔)自然融入山水构图,使传统水墨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视觉史诗。
生态意识的诗意呈现:近年创作中,他聚焦万仙山植被生态,以工笔双钩法绘制崖柏、杜鹃,同时以泼墨表现云海,实现“微观写生+宏观意境”的双重维度。
艺术影响力与社会价值:从教学到公益的多维贡献
作为荣宝斋画院导师,乔枕石构建了系统的教学体系。其工作室独创的“40天集中写生制”,通过理论授课、现场示范、结业展览的闭环培养模式,已为全国输送数百名专业人才,学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在社会公益领域,他自2019年起连续举办太行古村纣王殿公益写生活动,面向全国招募学员免费教学,推动中国画艺术的大众化传播。其作品被荣宝斋画廊、荣宝拍卖公司等权威机构收藏,并多次参与慈善拍卖,所得善款用于支持乡村美育项目。
传承与创新:在传统基因中植入现代密码
乔枕石的艺术实践为传统山水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范式:
技法革新:在继承披麻皴、斧劈皴的基础上,引入无人机航拍视角,尝试将传统皴法转化为像素化墨点矩阵,引发关于“山水符号抽象化”的学术讨论。
材料实验:探索矿物颜料与传统水墨的融合,在《金秋高家台》等作品中,以朱砂点染红叶,使画面在沉稳中透出时代活力。
教育创新:提出“写生-创作-市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指导学员将写生稿转化为可进入艺术市场的成熟作品,打通从学院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乔枕石的艺术,既是对“诗画同源”传统的致敬,亦是对当代文化语境的回应。他通过写生重构自然,以笔墨对话历史,在传承与创新的张力中,为中国山水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路径。正如他在万仙山写生时所言:“我们画画,不仅给今人看,也要给后人看;不仅为当代做点事情,也要为历史做出贡献。”这种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使其作品超越了视觉审美的层面,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化坐标。
文字:特约撰稿人宋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