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邮票展的这个艺术装置,有何深意?
更新时间:2025-08-28 21:56 浏览量:1
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展厅,一个造型奇特的艺术装置引人注目。它优雅地在空中扭转、衔接,构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曲面——这就是本次展览的主视觉装置:莫比乌斯环。这个经典的数学符号上,紧密贴合着一张张承载历史的邮票,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科学长河,缓缓流动。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莫比乌斯环艺术装置。
这个装置的设计,好似科学与艺术的一次精妙握手。莫比乌斯环是一种拓扑学结构,寓意永恒交融。展览现场的莫比乌斯环装置,看起来似乎有两面,一面是科学家,一面是科技成就,但其实只有一个面,象征着无限、交融、循环与统一。记录着中国科学家风采与科技成果的邮票,沿着莫比乌斯环的曲面无缝衔接、连绵铺展,象征科学家与他们的科技成果一面一体、永不分离、相辅相成。
凑近这个艺术装置,仿佛能瞬间感受到古代先贤智慧的光芒。其中,宋元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的邮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邮票上描绘的他,神情专注而深邃。与之相邻的邮票则展示了他创制的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简仪。简仪的创制,是中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展现中国古代科学家风貌,于1962年12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纪92的纪念邮票。邮票全套共八枚,图为郭守敬像和郭守敬使用浑天仪测量星宿位置的情景。
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蔡伦的彩色肖像邮票旁边展示的是关于造纸场景的邮票。画面描绘了造纸的整个过程,布局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而错落有致。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不仅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其发明的造纸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表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于1990年10月10日发行的,志号为J.173的纪念邮票。邮票全套共八枚,图为蔡伦像和蔡伦造纸的场景。
沿着莫比乌斯环的“环带”前行,时光流转,现代科学家的群像徐徐展开。稿纸上写下著名的“华氏定理”的数学家华罗庚、有着“万婴之母”称谓的医学家林巧稚的彩色肖像依次出现。他们的肖像,与古代先贤共处于同一个永续的曲面,象征着科学的探索从未间断,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表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于1988年4月28日发行的,志号为J.149的纪念邮票。邮票全套4枚,图为数学家华罗庚的肖像。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表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于1990年10月10日发行的,志号为J.173的纪念邮票。邮票全套4枚,图为医学科学家林巧稚。
这个莫比乌斯环艺术装置,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奇观,成了一个无声的讲述者:
讲述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反哺实践的循环:郭守敬的观测、蔡伦的造纸技艺,是实践的结晶;华罗庚的公式、林巧稚的医术,是理论的升华与应用。它们一体两面,共同推进。
讲述着科学家与其成果的相互成就:没有科学家,便无成果;而没有那些闪耀的成果,科学家的名字也无法熠熠生辉。彼此定义,彼此照耀。
更象征着中国科学事业绵延不绝、无限未来的征程:从古代到现代,科学之路从未中断,并且正通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莫比乌斯环艺术装置。
来到“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的展厅,不妨在这个莫比乌斯环装置前多停留片刻。感受一下这个“扭”出来的科学巧思,如何用最简洁、最优雅的方式,将数百年的科学智慧、无数人的毕生追求,凝聚成一个永恒循环、无限延伸的环。它告诉我们,科学的故事,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