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一平尺的大自由——透过朋友圈看化建国的艺术世界

更新时间:2025-08-29 14:29  浏览量:2

中国传统文人“以艺会友”的精神,在数字空间重建艺术交流雅集传统。在微信朋友圈这个看似日常的社交空间里,化建国先生每一条小幅作品的分享,不仅是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宣言:真正的艺术自由,存在于方寸之间的自我表达。

化建国是一位深植传统又勇于革新的当代艺术家。他长期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以“避暑宅家”“自娱自乐”的谦逊姿态进行创作,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态度。他通过微信朋友圈重建“以艺会友”的交流传统,在数字时代延续并革新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脉络。

作品与朋友圈的情感表达

在郑州持续高温的夏季,化建国先生在家中即兴创作了一系列小幅水墨作品,每幅仅约“一平尺”(约33×33cm)。他将这些作品陆续分享至微信朋友圈,配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如“夏日觅凉意”“一笔秋风起”,引发广泛关注与互动。这些作品虽小,却蕴含深厚的艺术思考与情感表达,成为其在数字社交平台上的“艺术实验室”。

朋友圈艺术展示的新场域

化建国的作品通过朋友圈这一媒介获得了独特的展示语境,这一系列创作既是物理环境(高温难外出)的局限所致,也是化建国对艺术本质的主动回归。他试图在“小尺寸”中探索“大自由”,通过自我设限实现创作上的解放,摒弃传统绘画的程式化习惯,回归即兴、随性的创作状态。他的“一平尺”系列作品不仅仅是尺寸上的缩减,更是一场关于艺术自由的深刻实验,展现出“小尺寸、大自由”的美学实践。

小幅作品看似是“宅家避之”的即兴之作,实则蕴含了一位资深艺术家对绘画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虽以“自娱自乐”为名,却恰恰体现了其艺术理念的核心——在改变、跨界与否定中修正自我,从而抵达新的艺术自由。作品与文字又形成多维度的艺术表达,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朋友圈的日常属性消解了艺术的神圣光环,使《只帆云中起》《白云过岭间》等作品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山雨细蒙蒙》配文“夏日觅凉意”

创作与心境的实时呼应

《飒飒秋雨中》发布时道“一笔秋风起”

艺术与自然的瞬间共鸣

只帆云中起

白云过岭间

小幅作品的魅力

1.屏幕适配性:作品尺寸与手机屏幕形成完美比例,《秋色住峦峰》在滑动间完成全景欣赏,视觉焦点集中,适合移动端观看习惯。

2.去功利化:摆脱艺术市场的规格化期待,回归创作本心。

3.专注性:在有限空间内强化表达的精准度和情感浓度。

4.日常性:使艺术创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破工作室创作的局限。

秋色住峦峰

《秋色住峦峰》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和精妙的色彩层次,营造出“咫尺天涯”的空间感。由此可见,一平尺作品以其极有限的尺幅展现出无限的意境,这种“不较真”的姿态,恰恰是一种对过度技术化、程式化绘画习惯的主动剥离。

通过小幅尺幅的约束,艺术家得以更专注于瞬间的感知与即兴的表达,使画面成为心灵直接的映照,小幅作品将成为艺术家朋友圈的美学选择。

新的艺术自由

“不必较真,随性情而发”的创作态度,使艺术回归到游戏和自娱的本真状态。《远望船帆悄无声》中的“随手涂抹”,恰恰是最为自觉的艺术选择,体现了从“为他人创作”到“为自己创作”的心态转变。

远望船帆悄无声

化建国明确提出“摒弃已往的绘画习惯,不断改变、跨界、否定”。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方法,更近乎一种哲学态度:对水墨规范的突破,正是对自身作为传统继承者的“否定”,其创作在写意山水、抽象构成乃至当代观念间自由跨越,拒绝被单一门类束缚,从《细雨蒙蒙》的含蓄到《墟》系列的奔放,可清晰见其不断调整艺术语言的轨迹。

《墟》系列

尽管化建国先生谦称“各位看官不必当真”,但这些作品恰恰揭示了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创作观:艺术的价值未必在于成果的完美,而在于创作过程中主体的觉醒。通过反复的自我质疑与修正,他逐渐剥离了传统技法、身份标签甚至审美成见的束缚,生成了一种兼具传统修养与当代意识的个人视觉语言。

午睡的猫

齐聚案头

无法邀友来吃茶

朋友圈的艺术实验室

化建国的小幅创作实践了一种“小中见大”的美学理念:

《细雨蒙蒙》中寥寥数笔,勾勒出雨意空濛的意境。通过留白和暗示,激发观者的想象参与,在限制中创造丰富,体现“少即是多”的哲学。

小画看似随意,实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哲学:

通过自我设限获得创造自由,通过放弃技巧获得表达自由,通过否定成规获得思想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化建国的小幅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教会我们在限制中发现无限,在微小中见证伟大。

重建艺术共同体

通过朋友圈连接不同背景的观者,构建了跨越专业界限的艺术交流社区。

化建国的小幅作品在朋友圈的展示,向我们展示了数字时代艺术自由的新形态,延续中国传统文人“以艺会友”的精神,在数字空间重建艺术交流的雅集传统。艺术自由不仅是创作内容的自由,更是选择展示方式、对话对象和传播路径的自由。

化建国先生的多重身份通意味着一种权威地位,但他却选择以“避暑宅家”的姿态退回到私人空间创作。这种“退出”反而成为一种更具先锋性的探索:它是对程序图片化艺术生产的疏离,也是对个体创造力的重新确认。正如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墨戏”,其小画中的随意性与实验性,实则是对当代艺术过度功利化的一种无声回应。

透过朋友圈看化建国的艺术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未来:艺术不再局限于白盒子空间,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之中;艺术家是与观者共同创作的探索者;艺术价值不再由少数人决定,而是在分享与对话中自然生成。

(文字/张春潮、刘梦鑫,来源:中原城市艺术会客厅)

画家简介

化建国,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曾任河南省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导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