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谈艺录(九十七) | 好的学生遇到有洞见的老师,迸发艺术火花
更新时间:2025-08-29 16:04 浏览量:3
三十七年前的南通师专“美术85班”的课堂上,一位美学教师手持校报,将郑忠的散文诗《树》置于美学的透镜下细细剖析。那些抽象的理论与青年郑忠潜藏的艺术灵性猝然相遇,如燧石相击,迸发出照亮一生的火花。那年班上的同学大多已忘却这堂课,唯独郑忠,在那个上午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开光”——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艺术界,正经历着“85美术新潮”的冲击与重构。彼时的郑忠,褪去海军特种兵的戎装,带着对艺术的渴求走进校园。军营磨砺了他的意志,却未曾磨去内心对美的敏感。偶然的机会校报主编杨数徳给他约稿,在校报发表散文诗“树”,笔下流淌着天风海水的韵律,但那时创作仍处于自发状态,直到彭必成老师的美学课为他打开了另一重天地。
那天上午的课堂细节至今清晰。彭老师带着罕见的兴奋走进教室,手中那份《南通师专报》仿佛不是校园小报,而是珍稀的学术文献。他将郑忠的《树》作为活生生的美学样本,从形式到内容,从意象到意境,逐一剖析。同学们或许觉得这只是一次寻常的课堂讲解,但对郑忠而言,每一个字都敲击在心坎上。他形容自己“莫名其妙又好像明白了什么”,这种朦胧的觉醒状态,恰似禅宗里的“顿悟前夜”。
美学课之于当时的艺术生,往往被视为玄远无用的理论课程。但在彭必成老师的讲解中,美学不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解读艺术、理解创作的钥匙。郑忠后来回忆:“经过八五美术思潮搅乱了内心,痛定思痛的我已经找到自己的学画方法论,然而缺乏更深理论的支撑。”彭老师的课正是时候地提供了这种支撑,将感性的艺术实践与理性的美学思考连接起来。
这种开光的意义远超普通的知识传授。它不是简单的技法指导,而是艺术观念的重构;不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而是双向的思想共鸣。彭老师从郑忠的文字中看到了美学的具象呈现,郑忠则从彭老师的解读中看到了自己创作的另一种可能。这种教与学的完美契合,在艺术教育中可遇不可求。
开光之后的郑忠,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艺术沉淀。他将彭老师传授的美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在默默无闻中读书、思考、创作。直到1993年《米字格之一》问世,那些美学理论的精华终于通过画笔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这幅作品不仅是对技法的超越,更是对美学理解的视觉呈现,实现了从“手”到“心”的升华。
回望这段往事,最动人的不仅是名师高徒的佳话,更是艺术教育本质的彰显。最好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技能培训,而是对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唤醒;不是统一范式的批量生产,而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启迪。彭必成老师当年对一篇学生习作的珍视,体现的正是这种教育理念——在寻常中发现非凡,在萌芽处看见参天大树。
三十七年后,当九十一岁高龄的彭必成老师与已成艺术家的郑忠首次视频通话,这段师生缘完成了它的圆满循环。当年的开光时刻,不仅改变了一个学生的艺术道路,也见证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辉煌——那时的老先生们依然在岗,80年代求新求变的氛围正浓,师生之间存在着今天难以复制的精神交流。
艺术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开光一刻的相遇里:当准备好的学生遇到有洞见的老师,当潜藏的天赋遇到适宜的理论,艺术的火花便会迸发,照亮一个创作者的一生。这不仅是郑忠个人的幸运,更是对所有艺术教育者的启示——最好的教学,是为学生的艺术灵魂“开光”。
感恩彭必诚老师当年“开光”的滴水之恩!
彭老师在微信上收到郑忠参展链接阅后回复到:
奇思妙想,形式新颖。在石碑上玩起水墨画,色彩蓝黑相间,不同传统水墨画,很有新意,是一种想象力,一种冷静的思索,朦胧、飘逸而带来禅宗的美学情怀,也是人生的境界。即在繁杂的世界中,也能给人生,以及人的生命,找到宁静而美好的一点精神寄托。视觉效果,心静中透露出明亮的光彩人生和希望。
中国的书法有着亮丽的光彩,你想透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是吗?里面含着意境,就会给人情感上的震撼。
师生情谊!余音袅袅!
二排左起任课教师:沈超、张培生、鼓必成、师铁岭、冯力、冯则义、陈维扬、邵喜荣、杨晓辉、顾森毅、丁杰、顾平、徐卫、周晨阳。后排左三为郑忠
校园时期的郑忠
校园时期的郑忠
校园时期的郑忠(后排右三)
艺术家简介
郑忠,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7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冠中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为南通市档案局审定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会员,香港画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分会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