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与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共启七夕 “双祈” 雅集
更新时间:2025-08-29 17:32 浏览量:1
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承载着 “女子乞巧、学子乞文” 双重祈愿的传统七夕,迎来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孔子博物馆与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携手,于七夕佳节联合呈现 “乞巧・求文” 主题雅集,以拜魁星、体验晒书、制香护书等六大沉浸式活动,让千年民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本次雅集是两馆 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 “尼山问道” 香茶礼系列后的又一文化创新实践,延续 “让礼制可传承、让经典可操作” 的理念,将七夕 “双祈” 传统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礼仪实践。 20余名参与者,在礼乐声中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对话。
礼乐承古:在仪式中接续文明根脉
活动以庄重的礼乐拜魁星仪式拉开序幕。编钟雅乐悠扬中,参与者跟随司仪行拜师礼、敬魁星,重现 “拜魁星求文运” 的传统仪轨。这一仪式不仅复现了科举时代文人的祈愿场景,更通过 “魁星点斗” 的象征意象,呼应孔子 “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想,传递当代对尊师重道精神的传承。
同步开展的体验式晒书活动,则以复刻物料还原传统仪轨 —— 现场摆放按古籍形制制作的儒家经典抄本与仿古籍纸张,参与者亲手轻翻纸页、整理 “典籍”,模拟古人 “曝书于庭” 的场景。通过沉浸式操作,公众直观感受了 “敬惜字纸” 的文化理念,在亲手实践中触摸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实现传统习俗的活态传递。
巧艺传今:用双手触摸文化温度
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的香道专家亲授辟蠹香制作技艺。参与者选取沉香、芸香等天然香料,亲手调香捏制香牌,将七夕 “乞巧” 的手艺修炼转化为守护典籍的实际行动。这种古法合香技艺与孔子博物馆的典籍保护需求相得益彰,让传统智慧成为当代生活美学。
孔府特色巧果制作环节再现忠恕堂的七夕传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参与者使用花果纹样模具制作巧果,不仅延续 “祈求心灵手巧” 的民俗寓意,更通过可食用的文化载体,传递孔府节庆礼仪中的生活智慧。而水中投针的斗巧活动,则以微小举动磨练专注力,呼应传统女性 “乞巧求慧” 的文化内涵。
文脉新生:线装书里的古今对话
最具参与感的莫过于线装书缝制体验。参与者选用《论语》经典篇章为内文,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一本线装书。这一针一线的劳作,既是对古籍装帧技艺的传承,更让 “学而时习之” 的箴言随着指尖温度凝固,实现文脉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此次合作突破地域与学科界限,将儒家文化的厚重与香道艺术的雅致熔铸一炉。通过 “做中学” 的体验模式,七夕习俗从文献记载变为可参与的文化实践,尤其是体验式晒书环节,让公众能深度参与传统仪轨,正是博物馆作为 “文化共创者” 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