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家为小巷美术馆量身创作,李秀勤雕塑作品“空降”艺术社区
更新时间:2025-08-29 18:45 浏览量:1
摘要:此次展览是凉城新村街道继“门卫美术馆”、“小巷美术馆”之后的第三个项目,也是凉城艺术社区“美术馆式微更新”计划重要部分。8月29日,凉城新村街道凉三居民区“小巷美术馆”迎来了一场以艺术为媒、以社区为场的盛会——由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上海大学校友会+社区枢纽站主办,凉城新村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凉城新村街道凉三居民区党总支、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居民区党总支承办的“李秀勤雕塑展《缘深润石》”正式开幕。
艺术大家为小区量身创作
《缘深润石》雕塑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秀勤创作。她从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活跃在雕塑界前沿,曾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当代艺术并创作永久陈列雕塑《开启秘密》。
一位艺术大家如何为分布于坐落于小区里的迷你美术馆进行创作?李秀勤告诉记者,作品始于2024年10月,灵感来源于社区居民的互动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雕塑以两块长型花岗岩为基座,经人工打开后保留原始肌理,再借助改良的燕尾榫结构重新连接,隐喻“本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社区理念。
李秀勤(右二)和王南溟(右一)在作品安装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在创作过程中,李秀勤于2024年底发起手印采集活动,邀请复旦大学社区居民、老年与年轻群体、儿童等共同参与,将他们的手印转化为雕塑语言,部分手印经放大后永久镌刻于石材表面,成为社区记忆的有形载体。
雕塑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社区治理理念的体现,旨在通过艺术推动社区的和谐与融合。李秀勤表示,这件作品是两个小区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友谊和情感的交流,这需要能够通过物质来达到一种心里对它这个形态的一种理解。
将艺术变得更延展
此次展览是凉城新村街道继“门卫美术馆”、“小巷美术馆”之后的第三个展览项目,也是凉城艺术社区“美术馆式微更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3年以来,凉城新村街道通过“门卫美术馆”“小巷美术馆”等项目,推动艺术与社区治理的结合,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小巷美术馆”兼具读书、便民服务使用功能及美术馆兼容空间的艺术功能,期间多次举办艺术工作坊和日常的便民服务活动。
居民围观作品安装过程。受访对象供图
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介绍,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件雕塑品,还可以在秋冬季节让市民坐在上面休憩、晒晒太阳,把美术馆里面的椅子搬出来,就构成一个小型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将小巷美术馆做了延展。
此外,雕塑品原处位置有一架路灯,移除之后,雕塑上的榫卯被创新设计为发光的三角形态,既作为结构支撑,也在夜晚焕发出柔和光芒,赋予实体以精神性。
安装即开幕
作为策展人,王南溟这几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作品“空降”小区,逐步安装的进展,并取名“安装即开幕”,不管是夜晚还是白天,都有不少居民前来围观安装过程。在现场清理干净后,当初留下手印的居民也陆续赶过来寻找自己的手印。
李秀勤个展正式开幕。受访对象供图
开幕活动期间,还设有“因有艺术,小区无墙”互动交流环节,通过艺术体验、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化社区的融合与认同。王南溟、李秀勤、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璇璇、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轮值馆长徐捷蔚、凉城新村街道凉三居民区“小巷美术馆”轮值馆长施勇和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通过艺术体验、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化社区的融合与认同。
“小巷美术馆”不仅是一个艺术空间,更是一个社区融合的平台。虹口区宣传部一级调研员殷光霁表示,小巷美术馆的生命力和艺术内涵,其实就是凉城新城原本这个土壤赋予它的一个积淀。通过艺术,凉城新村街道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的桥梁。“小巷美术馆”的《缘深润石》展开幕,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社区融合的实践。通过艺术,凉城新村街道正在书写一个关于社区、艺术与生活的美好故事。
头图为居民在对照自己当初留下的手印。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