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
更新时间:2025-08-29 19:20 浏览量:1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主办单位: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宝龙美术馆国文圣轩(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总策划:李天铭、许华琳、杨开文
策展人:杨玲、谭勋
执行策展人:张铭、窦伯轮
助理策展人:李春晓、王凯
展览统筹:王通玲、张洁、黄晟骎
空间设计师:王青
鸣谢:ART ZHOU 立邦 OPPLE 欧普照明
支持单位:上海宏信艺术基金会
展览时间:2025年7月22日——10月26日
展览地址:上海宝龙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白水 褚秉超 崔强 戴耘 董书兵 郭工 韩冬 赵锦 贺进 胡军军 蒋旎 马元 马丹丹 MP Studio 邱志杰 齐倬 祁峰邵译农沈烈毅 石至莹 史钟颖 谭勋 王凯 夏阳 谢晓泽 许琦 阳新 余春娜 袁野 张伟 张小涛 章燕紫 张有魁 张钊瀛
展览前言
“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在陇右群峰的环抱中,一座赤色孤峰如麦垛般静默矗立一千六百余年。自后秦僧人挥动第一柄凿刀,北魏的雄浑、西魏的灵秀、盛唐的风华便在此相续生长,历代匠人的锤凿声与僧侣的诵经声在洞窟中交织成历史的和声。
岩层间蜿蜒的栈道似岁月镌刻的皱纹,引我们走向千年前的艺术现场:北朝泥塑的衣纹里流淌着犍陀罗的遗韵,盛唐壁画的青绿间跃动着中原的审美密码;佛陀低垂的眼帘穿越十六个世纪,仍以慈悲的凝视抚慰人间;飞天飘逸的衣带凝固了风的轨迹,在光影流转间仿佛随时会重新轻舞飞扬。这些镌刻在岩壁上的艺术基因,正通过当代视角获得新的诠释。在虚实交织的展陈空间里,传统与现代相互映照:当代创作或以新媒介诠释佛理,或从麦积山精神中汲取养分,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让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麦积山所承载的文明交融精神,更在当代创作中延展出无限可能。麦积山始终是活着的艺术现场,以泥塑的肌理与色彩的律动,在时光长河中激起不绝的回响。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因麦积山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泥塑作品而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7月22日,“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在上海宝龙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宝龙美术馆主理人许华琳主持开幕式
策展人杨玲发言
策展人谭勋发言
参展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与关注视角,以当代语境解读、传承、致敬石窟艺术文化。以“时空初启——来看六朝山”、“自性空——智慧的追寻”、“有相与无相——造像艺术之流变”、“泥木基因——石窟艺术的技术解码”、“丝路契约——艺术的传承与未来”、“不能见如来——指向未来的信仰实验”六大板块,呈现麦积山石窟137件精品及37件当代艺术作品。
作品以板块结构与观展顺序排列
时空初启·来看六朝山——地理形骸中的信仰显形
地理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信仰的显形容器——六朝工匠凿山为窟的行为,本质是对自然山体的精神赋魅。
史钟颖《浮云驿站》系列-7、8、9 116x39x36cm&69x36x36cm&36x29x26cm 不锈钢 2014
展览现场
谭勋 《地理计划——麦积山 》200x80cm 金属 2025
展览现场
智性内观·自性空——技术时代的灵性觉醒
科技不是信仰的对立面,而是当代人“向内求索”的新工具,延续麦积山“凿窟观像”的修行传统。
章燕紫《恍兮惚兮》画 200x120cm 碎片4片 2024-2025
展览现场
邵译农《空如——天龙山》 120x180cm 布面油画 2025
展览现场
袁野 《无我相》布⾯丙烯 50×50 cm 2023
马元《一炷香》图片坦培拉单幅88x88cm 2013
展览现场
史钟颖《游丝》不锈钢95×72×65cm 2013
展览现场
戴耘《菩萨像东方维纳斯》红砖、水泥、钢筋长37cm宽46cm 高113cm 2010
展览现场
形相流变·物质精神互构——信仰的分子式重构
物质的嬗变是信仰基因的显性表达,正如麦积山泥塑中混入的麦秸——脆弱与永恒在此达成辩证统一。
张小涛《萨迦》影像2011-2024
展览现场
王凯《岁月禅松》海洋板100x25cm 2025
马丹丹 《有无》75x53cm 皮纸、麦积山砂砾岩 2025
展览现场
蒋旎《众生》AI影像交互装置2025
展览现场
崔强 《万物生--涅槃之像》40cm 2024
齐倬《气泡》系列37x37x120cm 吹塑玻璃、仿古石 2023
展览现场
MP Studio《大悲宇宙-未来仏》高度50cm 树脂合成材料、内置app可控光效系统 2023
展览现场
郭工 《心经》 综合材料 50x50x130cm 2011
展览现场
石至莹《双佛的微笑》40x50cm 布面油画 2023
展览现场
张有魁《凿山》综合材料 2020至今
张有魁《洗衣店》综合材料占地200x200cm 2016
展览现场
沈烈毅《天空》200x110cm 亚克力树脂 2025年
展览现场
技艺基因·石窟技术解码——凡俗中的神圣生产
木骨泥塑的工艺智慧(柔性结构、可修复性)与当代制作技术形成对话,证明“技术”本身即是修行之道。
褚秉超《我佛》影像 2014
展览现场
韩冬、赵锦《观未来·智语》智能体交互影像2025
展览现场
祁峰《本来自然——麦积山壁画》100x100x7cm 壁画复制品、行为 2025
展览现场
夏阳《五蕴》 铝 71.5×28×1cm 2024
展览现场
贺进 《北魏遗风》80x64x38cm 琉璃、影像2025
展览现场
张钊瀛 《窟·魂》 布面油画 120x180cm 2025
展览现场
张伟 《神龛No.3》 传统泥塑彩绘 60×35×85cm 2022
展览现场
契约未来·丝路新想象——算法的轮回观
丝路曾是信仰的物理通道,而今化为数据洪流——麦积山如何续写全球化时代的“新丝路契约”?
白水,《Ocean5 海洋5》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15x133cm 2024
展览现场
邱志杰 《地图》系列 艺术微喷 2025
展览现场
胡军军《借花献佛》300x100x150cm 钢 2021
董书兵《无界》180x120x60cm pvc管 2019
许琦x空间叙事与媒介融合实验室《麦积·浮像》数字艺术 2025
展览现场
谢晓泽《历史的琥珀》系列树脂、岩彩、树脂色精、木、纸浆、绢、亚麻布 2023
余春娜《成住坏空》数字影像 2025
展览现场
不能见如来——指向未来的信仰实验
真正的“宝盒”不在洞窟之内,而在每个时代对信仰基因的重新编译中——麦积山的价值,恰在于它永远是一把“未完成的钥匙”,等待后人开启新的时空密码。
史钟颖《佛陀》不锈钢 360×70×205cm 2013
阳新 《空衣-21号》 汉白玉 高170cm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