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抗战:赣鄱艺术家的烽火弦歌
更新时间:2025-08-29 19:32 浏览量:1
1938年6月,长江马当要塞失守,从此日寇铁蹄肆虐践踏江西长达7年。
国难当头,江西艺术家们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之中,以各自擅长的版画、国画、漫画、速写等艺术形式,揭露日寇暴行,呼吁全民抗日,并以艺筹款支援抗战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0多年过去,他们将自我艺术追求融入时代洪流的壮举,他们穿越时空依然富有感召力的抗战作品,至今仍让我们感动。
全国名画家聚赣州,呈现出一派以艺抗战壮景
水彩《流亡图》(1944年)张乐平绘
“‘三毛’回赣州了!”在赣州市文化馆,一场特别的展览正在举行,展览的名称叫“战火中的一缕文化清风——张乐平抗战作品文献展览”。张乐平以创作漫画《三毛流浪记》等三毛系列漫画而家喻户晓。这次展览展出他创作的抗战题材漫画、水彩画、速写等作品200多幅,其中大部分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赣州。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在艰难时局中的坚守与成长,还感受到了整个民族在抗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欣赏展出的这些作品,我们仿佛被带入当年抗战的烽火岁月……
1940年秋,张乐平从上海经过杭州、上饶,一路南下来到了赣州。同时到达赣州的,还有《上海儿童画报》的编辑陆天。他们当时都是颇有名气的画家。张乐平刚到赣州时没有工作,临时在阳明路上一家瓷器茶叶店画商品包装画。当时日机经常骚扰轰炸。警报一响,张乐平便随人流从北门出城“躲警报”。他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和国民党当局的无能,对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深深同情。张乐平当年画友、赣州本土画家钟炳芳后来在一篇回忆录中说,当时张乐平在速写本上描绘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失学孩子,面黄肌瘦,手摸干瘪的肚子,站在骑楼上,无家可归。画中的这个孩子,就是“三毛”的雏形。
抗战前期,赣州因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原因,虽然也遭到日机轰炸侵袭,但相较于沦陷的九江、南昌等地,却是江西乃至东南地区少有的安全区。加上接壤粤、闽、湘,赣州一时成为难民与物资的中转站。全国各地许多画家像张乐平一样辗转来到赣州,这座小山城一时聚集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界名家。他们通过创作宣传画、举办义卖画展、出版抗战刊物等形式,将艺术转化为凝聚民心、号召抗战的精神武器,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抗战氛围。
除张乐平、陆天外,当年寓居赣州的著名画家,还有荒烟、赵延年、徐风、黄永玉、朱鸣冈、倪贻德、杨隆生、卢世侯、余白墅、徐光毅等,可谓人才济济。
当时在赣州创作最活跃、发挥战斗作用最大的画种是版画。当地有钟炳芳等一批版画家,外地来的名家们也是版画家居多,包括荒烟、赵延年、徐风、黄永玉等。
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活跃,源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美术的代表就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木刻这一时代产物之所以能够兴起,其原因正如鲁迅所说的“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这种艺术形式黑白分明、简洁清晰,便于制版印刷和传寄,颇受群众喜爱。当时木刻创作兴盛的是上海、广州等城市,随后迅速向全国发展。
黑白木刻《末一颗子弹》(1943年)荒烟作
荒烟当年是“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后改为“中国木刻研究会”)江西区理事,他与外地木刻界联系最广,因此,赣州美术界得到全国木刻界的许多支持。他在赣州除了举办木刻展览会、筹募木刻工场及木刻研究会基金外,还经常参加全国的抗战木刻展览。他在赣州创作的木刻版画《末一颗子弹》,画面描绘了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一名抗日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直至最后一枪一弹,场景壮烈,动人心弦。作品刀法精细、气势磅礴,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这件作品后来在贵阳首届木刻展上引起轰动,展后被藏家高价买走。
当时的赣州,官方和民办的报纸多,而且许多画家在报社工作,如荒烟担任《正气日报》“版画”副刊主编、张乐平在民办《大同日报》主编《画刊》。画家们以报纸为宣传阵地,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影响广泛。画家们以艺抗战的另一个阵地就是展览。1940年至1945年2月日寇侵占前这5年左右时间里,赣州各种艺术展览不断,影响较大的展览有:1941年4月举行的“抗日美术展览”,展出作品200多件,其中20多件在1米多宽规格统一的龙头细布和白竹布上绘制的宣传画,气势震撼。此外,王琦、野夫、李桦、刘仑等全国版画名家从外地寄来了作品,展览一时引起轰动。同年在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抗日画展”,我省画家彭友善的国画《同舟共济》给人印象深刻。该作品为八尺巨幅。画面中,一群水手在惊涛骇浪中奋力划桨。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广州百万人签名要求蒋介石抗日。作品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反响强烈。1944年秋举办的全市“抗日美展”,展出的100多件作品全部义卖,所得款项用于支援前线抗日。个人画展更是举不胜举,展览或是抗战主题,或是艺术作品义卖用于抗战,这些画家有外省的陆志庠、倪贻德、赵延年,江西的胡献雅、梁书等。
贴近广大群众的艺术,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动员令”
国难当头,艺术家岂能置身事外。除赣州外,江西其他非沦陷区的艺术家,也将高雅艺术转变为群众看得懂的艺术形式动员全民抗战。
在上饶市信州区一家名叫林和顺的民间博物馆,收藏有200多件抗战题材的瓷器,器形多为日常使用的碗、壶、盘、罐,上书“抗战到底”“杀尽倭寇”“勿忘国耻”等抗战口号。
千年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末,以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徐仲南等“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艺术瓷画兴起,他们相约月圆之时雅集珠山,以画会友,切磋画艺。可以想象,当10多年后日机来袭、日寇入侵,有着家国情怀的瓷画家们放弃“月圆会”的风雅,毅然将创作转向“抗战瓷”。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幸存的“抗战瓷”,大多没有留下作者姓名,这不仅是作者为了保护自己,也蕴含全民抗战不分你我、人人有责之意。擅长高雅艺术瓷画的瓷画家们,他们创作的“抗战瓷”走进平民家中,仿佛抗战的“动员令”,为抗战呐喊,以口号壮声威。
在抗战时期,同样将艺术作品用于抗战宣传动员的,还有宜春的可谷、柯克等一群版画家。当时,可谷在《高安民报》半月刊《文画》副刊任美术编辑;柯克在樟树教书,成立了“白刃木刻研究社”和“笔与刀”社。版画家们将木刻版画大量复制,张贴到城乡各地,甚至送进农户家中,以揭露日军暴行,动员大家团结抗战,保卫家园。
黑白木刻《乘胜追击》(1943年)柯克绘
黑白木刻《暴风雨》(20世纪40年代初)可谷绘
如今,当年的抗战题材版画真迹极为罕见,仅在宜春美术馆有少量收藏。年轻的馆长易乐,每当谈起这些收藏的宝贝,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谷的木刻《暴风雨》,一人撑着一把伞,顶风冒雨行进,寓意抗战形势严峻,人民处境艰难,但只要咬紧牙关,坚韧不屈,就能渡过至暗时刻。柯克的木刻《乘胜追击》,通过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日寇的画面,以鼓舞军民士气,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
为时代呼唤的艺术,成为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抗战时期,以艺抗战的江西籍画家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创作的抗日救亡、唤起民众挺立民族脊梁题材的作品,对宣传全民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将在中国抗战艺术史册留下光辉一页。
九江人蔡若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同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期间赴延安,参与组织革命美术运动,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他当时创作的漫画《新中国的基石》,号召团结一致反侵略、反法西斯,引起强烈反响。
国画《文天祥像》(1943年)傅抱石绘
民心的凝聚、国魂的召唤、国格的塑造,成为抗战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最强音。新余籍画家傅抱石,抗战时期在重庆积极投身以艺抗战的洪流,创作了一系列呼唤民族气节的历史题材作品,如《文天祥像》《屈原》《苏武牧羊》等。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屈原、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弃荣华、守大义的英勇行为和崇高品质,激励着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挺起钢铁般脊梁。
国画《戚继光将军像》(1935年)柳子谷绘
抗战时期,同样以描绘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以唤起民众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江西著名画家还有柳子谷。江西玉山人柳子谷,20世纪20年代开始活跃于画坛,历任上海美专、南京美专教授,与徐悲鸿、张书旂并称“金陵三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创作了《还我河山》《闸北劫后》《木兰从军图》《戚继光将军像》等重要作品,呼唤民族气节,积极宣传抗日。他在国画《戚继光将军像》上题王昌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画家以诗画形式表达抗日主题,十分鲜明有力。
以艺抗战,体现出来的是江西和寓赣艺术家们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他们将艺术、人生、国运紧密相连,用最富创造力的艺术方式,为民族独立和尊严而呐喊,树立起一座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烽火弦歌,激励着一代代艺术家们勇担使命,接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