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三下乡”赋能非遗:艺术扎根乡土 薪火传递文化之美

更新时间:2025-08-29 22:35  浏览量:1

为深入贯彻中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回归田园,美学助力振兴"艺术实践团于2025年8月24-26日赴雅安雨城区开展非遗传承系列活动。24日率先为中小学生开设非遗实践课,通过造纸、扎染、竹编等手工课程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技艺魅力;25日走进雅安藏茶厂,体验茶叶制作工序,感悟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融史;26日参访川剧博物馆,通过脸谱绘制、戏服体验领略巴蜀美学精髓。系列活动既让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文化认知,也为中小学生开启传统文化之窗,让非遗技艺在亲手实践中焕发新生,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当天上午8点,实践团队满怀热忱地抵达禾木美术实践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课前材料准备,力求为同学们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盛宴。走进课堂,实践队员们化身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使者,从夹江竹纸、扎染、竹编三个方面展开生动有趣的课程讲解。

实践团队讲授课程实拍 摄影 王青 彭烩

在夹江竹纸课程中,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夹江竹纸从选竹、制浆到抄纸、晾晒的复杂工序,让同学们亲眼目睹了一张纸背后蕴含的千年智慧与工匠心血。当同学们亲手触摸那薄如蝉翼却坚韧耐用的竹纸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造纸匠人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

成果展示合照 摄影 宋远露

扎染课堂上,色彩与创意相互碰撞。队员们展示了形态各异的扎染作品,从蓝白相间的经典纹样到色彩斑斓的现代设计,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操作环节,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橡皮筋、线绳将布料扎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再浸入染料中,期待着解开瞬间的惊喜。当一幅幅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呈现在眼前时,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那是对传统文化创造力的赞叹。

学生竹编实践操作实拍 摄影 宋远露 王青 彭烩

竹编课程则让同学们领略了竹的柔韧与多变。队员们耐心地教导同学们如何将竹条变成精美的竹编工艺品,从简单的竹篮底到复杂的竹编动物造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竹编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实践团队与学生课后合照 摄影 王青 宋远露 彭烩

调研雅安藏茶厂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共悟制茶真谛。同学们亲手参与制茶全过程——指尖感受杀青的温度变化,掌心体会揉捻的力道转换,在渥堆工序中见证茶叶的神奇蜕变。当亲手压制的茶叶在杯中舒展,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藏茶制作不仅是门技艺,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哲学实践,是千年茶文化在掌心间的苏醒。这片茶叶承载着汉藏文明交融的血脉,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诗篇。

负责人讲解藏茶文化中 摄影 尹浩

实践队员学习藏茶制作中 摄影 彭烩

实践团队合影 摄影 宋远露

调研雅安川剧博物馆则让队员们深刻领略了川剧艺术的百年传承。从色彩斑斓的戏服到寓意丰富的脸谱,每一针一线、一笔一画都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匠心与智慧。队员们驻足于古朴的百年戏台前,聆听讲解员讲述脸谱背后的角色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到,川剧不仅是一种舞台艺术,更是承载巴蜀人文精神的文化基因、连接古今情感共鸣的永恒纽带。

川剧博物馆实拍 摄影 尹浩

实践团队合影 摄影 宋远露 彭烩

此次“非遗三下乡”活动中,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团队既为中小学生开设了造纸、扎染、竹编非遗实践课程,带领孩子们在手工体验中感悟传统技艺的魅力;又组织学生深入雅安藏茶厂和川剧博物馆,通过亲手体验茶叶制作、脸谱绘制等实践活动,领略藏茶制作中人自

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川剧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为当地中小学生打开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也让大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深化了文化认知——传统技艺承载着文明传承的使命,藏茶串联起汉藏文化交融的纽带,川剧凝聚着巴蜀文化的精髓。此次活动成功将非遗保护转化为教育实践,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非遗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学校:四川民族学院 作者: 高宇宣 胡龙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