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的艺术,古代的圣贤们喜欢用“无为”这个词来形容
更新时间:2025-08-30 07:58 浏览量:1
关于管理的艺术,古代的圣贤们喜欢用“无为”这个词来形容。
所谓无为,一般情况下,指的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之。
关键就在于,不违背时势,不忤逆人性。
说的更通俗一些,无为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做。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领导,只要不瞎折腾,那他就是基本合格的。
反倒是,有些领导,总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管理手腕。最终,却好心办坏事,干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
这类领导很爱学习,很爱实践,他们从书本里学了很多管理知识,听人分享了很多管理智慧。然后,就感觉自己顿悟了,就开始纸上谈兵了起来。
恕我直言,他们实在是把管理这门学问,想得太简单了。
很可惜,书上的知识是死的,别人的成功经验也仅适用于别人,因为每个人所面临的前置条件,本就是不同的。
前段日子,我去一个朋友的公司里做客。因为彼此很熟悉,所以朋友的父亲就跟我抱怨说,自己的儿子不会开公司,都不好好做考勤,有的员工上下班时间,太随意了。
既然是开公司,就一定要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严格执行。
朋友听后,脸都绿了,他无奈的跟我解释,考勤的道理,谁都懂。可是,我公司的业务,有超过八成的业绩都是那几个员工贡献的。一旦管理的太严格,人家辞职了,恐怕我的公司也就倒闭了。
当务之急,是先要赚到钱。等以后公司做大了,再狠抓管理,也不迟。管理这件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随机应变。
很显然,这个道理,班超是明白的。他在担当西域都护时,把当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直到他晚年,想着回中原养老,能落叶归根,就主动把西域都护的位子让给了任尚。
临行前,任尚就向班超请教管理西域的经验。班超说:西域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化外之地,本就是在中原混不下去的人才过来的。
再加上蛮族民风剽悍,很难驯服。所以,希望任大人能抓大放小,有些不影响原则的事情,就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接下来,他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水至清则无鱼。
一席话说完,班超就踏上了回乡的路。
只听,任尚看着班超远去的背影,不屑的说:我还以为,班超有什么特殊的本事。没想到,他甚至连基本的管理常识都没有。
管理就必须要讲究,有功必赏,有错必罚。接下来,我一定要放三把火,让这些西域人见识一下我的厉害。
终于在任大人的不懈努力下,西域人反叛了。自然,任尚也弄丢了乌纱帽。
可能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毕竟,他一直都在努力的抄古人的作业,狠抓制度,一视同仁。或许,他还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殊不知,有些事情,有为确实不如无为。
接下来,就让历史照进现实。
任尚其实跟很多现代的管理者一样,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死守教条,不懂变通。殊不知,管理理念本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古人的经验也并没有错。有错的是,脱离现实情况的人只会抱残守缺。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鬼谷子有过这么一句建议,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这句话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回首过往。通过考察历史和古人的经验,总结过往的规律,为决策提供参考。
第二层是,展望未来。根据历史的经验来推导未来的可能性,判断未来的趋势。
第三层是,立足当下。要结合现实的具体情况,分析日常实践的常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更要向脚下看。
有一个朴素的常识,身为领导,不论是总结历史的规律,还是预判未来的趋势,都必须要能结合现实的形势,脚踏实地。
因为脱离现实的人,注定是没有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