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件(套)艺术珍品,带你了解韩天衡从艺八十载
更新时间:2025-08-30 09:15 浏览量:1
“我从4岁学写字,6岁学刻印,已经过去了80年。”海派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老不是问题,能不能继续认真学习,才是一个致命的大问题。”
为致敬海派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八十载孜孜矻矻的艺术求索,“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在书法圣地浙江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出后,于昨天(8月29日)移师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以“双城记”的独特形式推动长三角文化交融,为观众奉上一场跨越时空的金石书画艺术盛宴。
“困在山中,便去移山”
一方印中的哲思
步入展厅,一幅幅笔墨淋漓的书画、一方方精雕细琢的印章、一件件构思奇巧的文房雅玩,共同编织着韩天衡的艺术长卷。
展览精心遴选1963年至2025年间韩天衡创作的337件(套)艺术珍品、文房用具和154种出版著作,系统呈现其书画印文上的艺术轨迹:从得方介堪“切玉”真传的早年力作,到解构篆法、理念独创“草篆”的变法之作;从融会吴让之三面用刀之法的创新之作,到近年突破自我的探索之作。这些作品生动诠释了韩天衡一贯追求雄、变、韵的创作理念,展现了破除窠臼、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最终达到金石书画浑然一体的至高境界。
尤为难得的是,展品中首次公开了多件韩天衡2020年至2025年最新创作的书画印精品,系统展出他实践打通“马蜂窝”的艺术理论(指其倡导的书画印艺术互通、互融理论)的文房雅玩作品。
以本次展出的《愚公移山》印为例,小小一枚印章,山字围边,有千钧之重,直观体现了移山的艰难。“在构思这方印时,我以古文字‘山’为边框,把‘愚公移’三字置于其中。”韩天衡解释道,“我想表达的,是移山何其不易——人困于山中,要突破它、移开它。”
这方印不仅是一件篆刻作品,更是一种“会意印式”的艺术表达,他说:“我不是从古文字的形出发,而是从哲理、从意象切入。”
此次展览中,近十年新作占比过半,其中有不少荷花题材作品。“古人赞颂荷花,大多写其娇美清高,而我独爱其在烈日下的刚毅。”韩天衡说,“阳光越烈,花越鲜艳——这是一种不怕苦热的精神。”
他笔下的荷,既有水墨浅绛的清雅,也有浓墨重彩的磅礴,有一幅画名为“荷不畏暑,与梅同格”。在他看来,荷与梅一样,都具有一种抵抗环境的力量,“这种性格,对搞艺术的人而言,恰恰也是最需要的。”
“表扬是糖,批评是药”
师道传承与不断自省
韩天衡6岁启蒙,先后师从郑竹友、方介堪、方去疾、谢稚柳、陆维钊等艺坛巨擘,80年如一日始终秉持“区别于古人、他人与故我”的艺术理想,在篆刻、书法、绘画、艺术理论等领域坚持推陈出新,形成了自我独特风格和意韵,为业内所赞佩。
“15岁时,一位老师看了我的字,说了一句‘你寿命不长的’。”韩天衡回忆道,“我深知此言非恶,而是激励。”半年后,当他再度呈上作品,那位老师大为赞赏,“从此我明白:表扬是糖,批评是药。学艺之人,非吃药不能除病。”
陆维钊更在名满天下之时,关起门来问他:“天衡,你看我的字还有什么缺点?一定要讲真话。”“老师的这种品格影响了我一辈子。尽管我做不到像他们这样,但我始终拿他们当榜样。”韩天衡说。
著名艺术评论家毛时安与韩天衡相交数十载,他认为韩天衡对篆刻艺术的贡献,相当于齐白石对中国画的意义。“他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篆刻艺术,使篆刻从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审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篆刻。”毛时安说,“他不只是在刻印,更是在写意、在抒情。他的线条大气磅礴,尤其是白文印变化无穷、气象万千,至今无人可及,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园林入画,书法映景
一场融合古今的美学体验
展览并非局限于厅内。在美术馆中庭,还设有“与韩先生共园林”环境艺术装置,将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元素融入现代空间。其中,一把巨伞伞面上,每一笔都是韩天衡亲笔书写,让观众窥见他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浅池、乱石、灰墙、芭蕉错落其间,呼应着他绘画中常见的经典意象,为装置铺垫出厚重的文化基底。市民任晔带着女儿前来,她说:“看展之余,漫步园中,感觉特别雅致。花、鱼、龟、石,大人孩子都能沉浸其中。”
美术馆大堂内,韩天衡专为本次展览构思的“长绳系日”大型艺术装置格外吸睛。“长绳系日”源自晋人傅玄《九曲歌》,该装置巧妙融合汉字变形与图形,宛若一条穿越时空的长绳,呼应他艺术创作学无止境、永做老学生的精神。正如韩天衡所说:“我总想在暮年之时,仍能认真求学、精进艺境——就像是想用一根长绳,拴住那正要落山的太阳。”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前往现场,在笔墨、金石与园林之间,领略海派艺术的隽永魅力。
展览时间
8月29日-11月20日
展览地点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嘉定区博乐路70号)
开放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撰稿: 杨育杰
摄像: 姚卓林
编辑:黄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