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舞千年 丹青照古今——记洛阳画家韦娜与她的艺术世界
更新时间:2025-08-30 11:01 浏览量:1
洛阳,这座沉淀了十三朝风云的古都,如同一部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立体史书。在这里,黄河的浊浪与洛水的清波交融,青铜器的锈色与牡丹的艳红辉映,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文明的基因。而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有一位女画家,以笔墨为舟,载着千年古韵驶向艺术的彼岸。她便是韦娜——笔名秋池,一位在汉墓壁画间淬炼灵魂,用工笔丹青书写洛阳风华的女艺术家。
韦娜与洛阳的缘分,始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1982年,从河南大学中国画专业毕业的韦娜,踏入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大门,自此与幽深的墓室、斑驳的壁画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年间,她如一位执着的朝圣者,躬身于地下墓室的昏暗之中,以笔为杖,丈量着汉代至北宋的千年时光。洛阳的汉墓壁画,是凝固在砖石上的历史画卷:车马驰骋的出行图、衣袂飘飘的升仙图、市井喧闹的赶街图……这些穿越时空的线条与色彩,在韦娜的笔下被重新唤醒。她临摹的《后室东壁柱斗间东方句芒图》《西汉墓壁画老者临摹图》,每一笔都浸透着对古人匠心的敬畏。在潮湿霉气的墓室中,她与千年前的无名画匠隔空对视,在点与线的交错间,触摸到中国绘画最初的脉搏。
这段与古墓壁画厮磨的岁月,成为韦娜艺术生命的涅槃。她曾说:“壁画是历史的呼吸,每一次临摹,都是与古人交换灵魂。”那些在幽闭空间中沉淀的颜料,那些被时光侵蚀却依然生动的笔触,如同春雨浸润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当她从墓室走向画案,汉画的雄浑气度、魏晋的飘逸风骨,已悄然融入她的血脉,化作笔下流淌的墨魂。
韦娜的工笔花鸟,是春日清晨凝结在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藏着无尽禅机。她笔下的牡丹,不同于洛阳写意牡丹的泼辣热烈,而是以工笔重彩勾勒出“茸金丽蕊,偎红倚翠”的婉约之美。《国色天香》中,一朵牡丹在素绢上舒展芳华,花瓣层层叠叠如云霞堆砌,花蕊间似有微光流转。这哪里是画,分明是凝固的春光,让人想起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荷塘趣事》里,三只水鸭在木桥边探头张望,波纹荡漾的水面仿佛能听见轻灵的“嘎嘎”声。韦娜的工笔,妙在“状物写生,殆出天巧”,每一根羽毛的走向、每一片花瓣的褶皱,都暗合自然的韵律。北宋院体画的严谨与文人画的意境,在她笔下浑然天成。
她的《扇面花鸟》系列更是匠心独运。一扇展开,青绿山水间点缀着灵动的雀鸟,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苏轼曾赞“扇画如诗,咫尺千里”,韦娜的扇面恰似这般——在方寸之间,构筑起一个春意盎然的小宇宙。更有《双鱼图》中,两尾金鱼在红叶浮动的浅底嬉戏,红与金的交织中,藏着“鱼乐喻意自由”的哲思。观其画,仿佛能听见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音,亦能触摸到宋人“格物致知”的细腻情怀。
若说韦娜的花鸟是工笔的极致,她的山水画则是水墨与丹青的交响乐章。她的山水,既有北国的苍茫气象,又不失南方的清丽婉约。代表作《生命·岁月·溪流》中,林泉潺潺,奇石嶙峋,潭影倒映着千年时光。这画面让人想起柳宗元笔下“寒江独钓”的孤寂,却又多了几分“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悠远。她擅用淡碧青绿敷染群山,山峦如盘,云水浮动,恰似唐代诗人张旭“浮空集翠如烟云”的诗意。而《王屋山印象记》则以小写意笔法勾勒山势,皴擦间透出汉墓壁画的古拙气韵,点苔处又显宋画的精微。这种古今交融的山水,是韦娜对“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的完美诠释。
在《风雪夜归人》一画中,暮色苍茫的山道上,一骑独行于风雪之间,背影与天地融为一体。这孤寂的意境,不禁令人想起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却又添了几分当代人对生命旅程的沉思。韦娜的山水,从不拘泥于描摹实景,而是借山川形骸,抒写对时空流转的感悟。每一笔水墨的晕染,都是她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寻。
韦娜的艺术,不仅是技法的精妙,更是人文精神的沉淀。她曾主持十余座古墓壁画的搬迁复原,在考古工作中,她不仅是画家,更是文明的守护者。那些被时光侵蚀的壁画,在她手中重获新生,正如她所言:“壁画保护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与古人续写对话。”她的学术专著《洛阳汉墓壁画艺术》,以十余万字的笔墨,梳理汉画艺术的流变,为考古界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基石。这部著作,是她三十年与古墓对话的结晶,字字句句皆浸染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她的慈善之举,则为艺术世界添了一份温度。自2004年被授予“爱心大使”称号以来,她以画作传递善意:汶川地震中,她的画作化作赈灾的暖流;希望工程中,她的捐赠为学子点亮前程。艺术在她手中,不仅是个人修为的载体,更是润泽社会的甘霖。这种“大爱无言,追艺不止”的精神,恰似白居易笔下“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广博气象——艺术之光,照亮了更广阔的人间。
在当代画坛,韦娜的工笔艺术如一股清流,激荡着“传统回归”的浪潮。她师承高古,却不泥古:临摹汉画,得雄浑之骨;研习宋画,取雅逸之神。笔下既有《唐乐图》的恢弘气象,又有《夏鸣》的灵动生机。这种“法古自然”的风格,正如她在《山水扇面二幅》中展现的——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交融,水墨的清寂与青绿的华彩相映,构筑起独特的“韦氏风骨”。
她的创作,始终扎根于洛阳文化的沃土。地铁车厢中流动的牡丹画卷,洛阳牡丹广场70米X 9米的牡丹玻璃彩画,皆是洛阳千年文脉的当代表达。她以画笔为桥梁,让龙门石窟的佛韵、二里头遗址的青铜之光,在现代人的视觉世界中重新绽放。正如她在一次访谈中所言:“洛阳的每一块砖瓦都有故事,我的画,只是将故事翻译成色彩与线条。”
漫步韦娜的画室,仿佛踏入一座跨越时空的美术馆:案头未干的牡丹尚带着晨露的湿润,墙上的山水画中似有溪声潺潺,古籍堆叠的角落,墨香与书香悄然交融。她作画时,常焚一炉沉香,静坐良久方落笔。这静默的仪式,恰似古人“澄怀观道”的修行。她说:“绘画如禅,急不得。一笔下去,要见天地,也要见自己。”
韦娜的艺术世界,是一轮皎月,照见古今。她的工笔,是汉唐风骨的当代回响,是宋元意境的当代表达。那些在墓室中临摹的岁月,那些在自然中写生的足迹,那些在学术研究中沉淀的智慧,最终都化作笔下流淌的星河。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洛阳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奇。
当暮色染红洛阳城,韦娜的画案前依然亮着灯。笔墨在宣纸上游走,时光在色彩中凝固。她知道,自己手中的画笔,不仅是在绘制花鸟山水,更是在续写洛阳千年不绝的文化长卷。而这长卷的尽头,必将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明天。
墨韵舞千年,丹青照古今。韦娜与她的艺术,终将成为洛阳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以色彩为砖石,以意境为飞檐,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作者丨卢新松
编审丨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