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双河唐卡传承:从唐卡村调研到藏博观瞻的非遗保护实践
更新时间:2025-08-28 17:29 浏览量:1
7月17日至7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雪域丹青”多民族实践团赴青海开展“活化热贡艺术技艺,传承非遗文化根脉”主题调研:先驻黄南州同仁市,踏访郭麻日村、热贡艺术博物馆及唐卡工作室;后赴青海藏文化博物馆,于文物肌理与数字光影间触摸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实现从田野实证到文化浸润的深度跃迁。
第一站:郭麻日绘唐卡——蘸色晕千年,匠心传丹青
走进唐卡工作室,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唐卡绘制流程。师傅持细笔蘸矿物颜料,腕转间以0.1毫米精准金线勾勒莲纹;上色时,青金石粉末调胶后层层晕染,画布渐显高原夜空般的藏蓝。“颜料调胶如沏茶,胶多滞笔、胶少褪色。”经济管理学院人力2301班唐梅梅边看边在调研本记录。
实践团成员体验唐卡非遗 宋文摄
实践团成员体验唐卡上色过程 宋文摄
第二站:唐卡村深度对话,探非遗传承“三方”密码
团队提前联动三位代表性唐卡画师开展深度访谈。49岁的桑杰以二十余载坚守传统,0.1毫米金线见匠心,却面临传承者稀缺与创作健康隐患的困境;才让画师凭二十年苦功练就独特“点染”风格,打破民族界限收徒共创,却因“开睛”高门槛与松散协作难扩规模;扎西则以创新破局,研发植物媒介降低颜料毒性,将技艺转化为项链、手账等文创产品,借展览、众筹让古老技艺融入都市生活。
实践团成员采访画师扎西 唐梅梅摄
经采访,唐卡电商从业者陈志杰表示,自2019年起每月往返拉萨、西宁与同仁,通过包销协议合作当地工作室,核心买家为30-40岁新中产,唐卡吊坠、车挂销量占七成。其指出行业痛点在于认知,虽2023年3月流水实现V型反弹至单日峰值12万,但仍有消费者对文化认知不足。同仁市文旅局加华多杰介绍,当地2.4万人从事热贡艺术,带动超3万人就业,年产值逾15亿成经济支柱,然而人才短缺、商业化低、宗教敏感等问题突出,电商探索与产业布局正共同推动唐卡传承破圈。
实践团成员采访同仁文体旅游广电局加华多杰 宋文摄
第三站:西宁城区——深入调研:唐卡非遗保护传承破局
自郭麻日村初研后,团队一行转赴西宁四城区,定向邀约不同背景的市民进行调研。午间收工,200余份标注详尽信息的问卷已就,调研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热贡唐卡的认知多停留在“知其名”的浅层,暴露了人才断层、认知不足、市场混乱等传承困境。对此,部分受访者希望政府可以规范市场,建认证体系。更多人则希望借力短视频与展览传播等方式,促进活态传承。
实践团成员在人民公园展开调查问卷 李霞摄
实践团成员在城东展开调查问卷宋文摄
第四站:藏文化博物馆:邂逅最长唐卡
热贡艺术博物馆与藏文化博物馆的唐卡收藏及保护,地域特色鲜明且侧重各异:前者建筑融藏汉元素,唐卡与堆绣、雕塑同展,聚焦热贡本地流派的系统呈现,保护核心是维系唐卡与民俗仪轨的原生关联,彰显多元文化交融;后者以两幅618米世界最长唐卡为核心(含400余位画师耗时27年创作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侧重世界级瑰宝的集中展示,凸显藏族文化底蕴与传承脉络。
实践团成员参观热贡艺术博物馆 李霞摄
实践团成员在藏文化博物馆参观世界最长唐卡 宋文摄
青海之行,实践团以行动触摸热贡艺术传承脉络:从唐卡工坊研习技艺、访谈画师电商,到西宁城区调研认知、双馆对比鉴藏,见证非遗守正创新的鲜活实践。无论是细腻的金线勾勒,还是坚定的破圈探索,都印证非遗传承非静态守护,而是扎根匠心、突破市场、延续认同的生动答卷,也将成为助力民族文化繁荣的青春养分。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赴青海省同仁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鲍青措卓玛 罗鹏飞 李霞
图片 | 华中农业大学赴青海省同仁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宋文 唐梅梅 李霞
排版 | 华中农业大学赴青海省同仁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李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