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台好戏”
更新时间:2025-08-30 15:32 浏览量:2
茉莉花开 • 盐艺直达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开展“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依托“五个一”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在“11+N”地区试点,是文化力量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其中的“一台好戏”惠民剧场更是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助力优质文化资源精准触达基层一线。
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
优质文化资源之“优”,一在节目之“优”,二在演员之“优”。“一台好戏”惠民剧场依托2025盐城市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项目库中104个舞台表演类节目,文艺名家镇村结对、文艺志愿者定点帮扶等模式,不仅确保了演出质量,更是让文艺名家们深入镇村指导帮扶,在基层实现了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转变。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范公堤》、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作品盐阜说唱《荡里的小伙在成长》、2023全球滨海论坛演出节目《鹤鹿同春》……不同于以往“送戏下乡”内容单一、零散化的模式,百余项优质节目涵盖戏剧、曲艺、歌唱、舞蹈、杂技等多个艺术类型,让“一台好戏”呈现更多的可能,这并非是简单的成品节目搬运,而是经过精心策划与打磨,融汇盐城地方特色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IP。
舞蹈《鹤鹿同春》作为2023全球滨海论坛的演出节目,一度广受关注。作品通过精心编排的肢体语言和富有创意的舞美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湿地世界,鹤与鹿作为主角,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巧妙地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茉莉花开 盐艺直达”行动中再次表演《鹤鹿同春》,让盐城市歌舞剧院演员刘颖深有感触,“大家都知道麋鹿和丹顶鹤是盐城的名片。我们带去的不仅是节目,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艺术之美,让观众能近距离地感受到专业院团的艺术追求,能够引起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共鸣,”刘颖说,“看到台下爷爷奶奶开心的笑容,看到小朋友们模仿舞蹈动作时眼中的光,我觉得一切汗水都是值得的。这也让我更加坚信,艺术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直达人心,温暖人心。”
演员之优,不仅在于确保节目质量,更是通过镇村结对、定点帮扶等方式,将文艺辅导带到身边,让群众当主角,站C位!
8月14日,在射阳县合德镇发鸿社区,盐城市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璐正在指导当地的“有爱歌唱团”排练长征组歌。这个由平均年近七旬的退伍老兵、老军嫂等人组成的合唱团,虽技巧生疏,歌声中却饱含深情与力量。“看到这些老战士、老模范们,用布满皱纹的手紧握话筒,一遍一遍地接受排练与指导,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血脉从未褪色,它正通过歌声穿越时空,在‘光荣社区’的土壤里生生不息。”王璐说。在合唱团团长陈腾飞眼中,专业院团带来的辅导意义重大:不仅帮大家解决了唱歌中的很多疑问,更让这份对歌唱的热爱从“兴趣”走向了“精进”。
在大丰区,文艺志愿者唐鸣为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大丰区乐舞飞天舞蹈艺术团正在排练的舞蹈作品《秋风秋雨》做了精准指导,节目在后续的“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一台好戏”舞台上大放异彩。
从“单向送达”到“双向奔赴”
不同于以往“我演你看、演完就走”的单向灌输模式, “盐艺直达”的“直达”二字,精髓在于渠道的扁平化和互动的深层化。
惠民剧场
一台好戏
在“一台好戏”惠民剧场服务正式配送前,所需要的前期工作远比想象中多。8月8日,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KK-PARK国际街区98号舞台,“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暨“文化经开·艺润雨露”主题文艺展演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观众马敏说:“节目很精彩也很新颖,内容非常丰富,有小朋友喜欢的‘东之梦’儿童剧,有老年人爱看的戏曲表演,还有很多热门歌曲,照顾到了各个年龄段。”获得观众高度评价的背后,是一整套按需定制的个性化订单式服务。
“虽然市里给出了非常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但要结合本地特色,最大程度尊重居民们的喜好,节目单确定得并不容易。”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宣传信息处处长吴坤阳坦言。
对于盐城市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璐来说,确认节目单只是第一步:“前期深入调研,与基层文化站负责人、文艺骨干代表座谈,了解当地喜爱的文艺形式、特色节目、能参与演出的文艺爱好者。基于调研反馈,我们提供专业建议与框架,与当地代表共同商讨、筛选、打磨节目单。既展示盐城特色文艺,又突出当地亮点, 确保节目群众爱看、有共鸣、有参与感。”
“一台好戏”不再只是台上的表演,而是成为引发对话、激发共鸣的媒介和平台。滨海县中海油盐城“绿能港”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该企业90%的员工都是远离家乡、为国家“双碳”目标奋战的建设者。针对员工工作强度大、文化生活单一的特点,我市将其列为首批文化配送试点地, 建立“文艺单位+企业”结对共建机制,挂牌设立“绿能港文艺创作基地”,推动艺术家驻点采风、职工参与创作常态化。通过“艺企”的双向联动和资源整合,形成“艺术赋能企业、实践反哺创作”的双向滋养生态。
“咱们 ‘滨海老牛哥’,战荒滩,架天罐,要在“豆腐地”上把万吨巨罐造!搞创新,破难题,奔赴“能源报国”新征程。咱们‘滨海老牛哥’,要在宋公堤旁干出精气神!”,在滨海县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一台好戏”惠民剧场,群口快板《绿能港的 “老牛哥”》获得全场一阵阵喝彩。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董事长、党委书记 、总经理邓青说:“根据项目实践量身定制的《绿能港的 “老牛哥”》,让我们倍感荣幸,也深受感动,更感受到盐城市以文化赋能基层、用艺术联通民心的深厚情怀。这种‘菜单式按需供给+订单式精准配送’的创新模式,正是新时代企地文化共建的生动实践。”
七夕节来临之际,再次走进中海油“绿能港”的“茉莉花开 盐艺直达”行动又得到了创造性的延伸,现场不仅表演了《凤求凰》古琴曲、《红色土地绽花妍》的革命伉俪故事,还深入企业一线,为青年群体并提供专业婚恋指导及心理咨询。这既回应了企业职工关切,也为“茉莉花开”品牌新增解决青年婚恋问题、助力社会和谐的价值,实现文化服务与民生关爱的融合。
盐艺直达
茉莉花开
从“观看一出戏”到“激活一座城”
“一台好戏”文化惠民实践超越了单一文艺活动短期娱乐的局限, 着眼于演出带来的长期社会效益、文化温度与经济价值的融合共生。
在筹办我市“茉莉花开”活动期间,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正在与“一条”平台合作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茉莉花开·盐艺直达”创新性地将两项活动融合,既展示本土文化,又引入国内国际艺术元素,这种嫁接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更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中外文化的精彩碰撞。
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党支部书记吴宏伟说:“这种将艺术融入乡间,直达基层的创新实践,与我们开发艺术村的文旅思路一脉相承。”艺术村的发展带动11户村民创办民宿,增加收入,188户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住进了新型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在家门口上班。
在宜兴从事了十几年餐饮行业的陈伟兰,深入了解艺术村的项目后,毫不犹豫辞职回家担任艺术村的餐饮部经理。年初返乡过年的年轻人丁建萍,选择了留乡创业,做起家门口的烘焙主理人。
赴一座城
为一部戏
除了“11+N”地区试点的“一台好戏”惠民剧场, 盐城处处有好戏。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的《天仙缘》实景演出,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的《只有爱·戏剧幻城》,大洋湾景区的沉浸式演出《盐渎往事》等等,全市景区嵌入15部高质量节目,丰富了本土文旅新场景。2025盐城市小剧场艺术季的启动,以先锋、国风、亲子、小剧场+四大主题贯穿始终,联动全市29个小剧场空间上演68部精品剧目,总计演出超500场。
精品剧目本身已成为强有力的文旅IP和客流入口,吸引周边地区观众专程为一部戏而来, 实现“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的效应,直接带动当地交通、住宿、餐饮和购物消费,将文化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量。
“一台好戏”惠民剧场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它以文化的温度激活基层社会活力,以文化的广度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它使文化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城与外界的精神纽带和经济引擎,让每一位盐城人在文化的滋养中,既感受到作为盐城人的自豪与幸福,也共享文化带来的发展红利。这正是文化最深沉、最持久、最广泛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