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书•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8-30 18:13 浏览量:2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马良书题《破界》
马良书 1966年12月出生,湖北郧西人。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受聘于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5年9月进入湖北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
1998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
2001年9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绘画创作实践与中西艺术比较研究。
2004年6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2007年至2012出版学术著作及作品集有:《中国画形态学》、《回到元点》、《当代青年画家-马良书卷》、《国画名家经典-马良书卷》、《梦回南园-马良书现代田园山水画》等。
2014年完成季羡林著《牛棚杂忆》水墨插画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16年完成梁晓声《雪城》水墨插画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18年完成北京市政府政协办公楼大型创作《桃红人家》及外交部驻爱沙尼亚使馆作品《家在南国》
永远的桃花源
百木
马良书的田园山水画经历十几年的探索和追求,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面貌。首先,他的山水景物造境以乡村、溪流、花树、屋宇、村舍、绿田,山环水绕,绿田花树为造境元素,营造了一个田园明媚,四季怡然的画面意境。其次,他在画面语言上,用色浓重,红绿对比强烈,画面构型包含抽象形式的韵律和谐。巧妙地将浓重纯色的明丽与水墨幻化的韵致求得一种美妙的平衡,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个人风格面貌。他的这种风格面貌除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美感以外,还极具当代意义和当下的艺术人文价值。
田园风清之一 40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马良书认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根性是诗性文化特质。在中国画艺术中,田园诗性文化具有极为显著的中国特质,因此,他的山水画创作主要聚焦于田园诗画这一文化母题。本文就这一专题作如下探讨。
田园风清之二 40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一、田园诗的中国诗性文化特质
田园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体现了“重情”的诗性文化特质。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人”的核心价值。田园诗的恬淡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田园诗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开阔,这种追求与“诗性文化”中追求意境和美感的理念相一致。田园诗蕴含的深厚思想内涵,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情,反映了“人道”和“天道”相合的诗性文化特质。
田园风清之三 40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田园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的交织,构建出独特的诗意空间。"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反衬出的静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呈现出的空灵。这些意象不仅是景物描摹,更承载着诗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王维笔下"清泉石上流"的澄澈,实为内心世界的投射。田园诗超越单纯的风景描写,蕴含着隐逸文化与生命哲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展现的超脱尘俗的志趣,王维"人闲桂花落"传递的禅意空明,这种诗性文化既包含对世俗束缚的挣脱,更体现对朴素生活的哲学思考。
南园五月之一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田园诗开创了白描手法与意境营造的典范。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以简练笔触勾勒生活场景,孟浩然"绿树村边合"用画面感传递田园意趣。这种"平淡中见真味"的艺术追求,形成与宫廷诗、山水诗迥异的审美范式,影响后世诗歌创作走向生活化、自然化。田园诗形成贯穿千年的文化脉络。其诗性文化既包含对农耕文明的礼赞,又发展出"田园即净土"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符号。
马良书的绘画渗透着这种田园诗的文化特质,他的画面承载着"田园即净土","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家园意象。
南园五月之二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二、田园诗与田园画的艺术交融
田园诗与田园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构建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审美理想。这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更通过隐逸文化的纽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
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经历了从《诗经》时代的"山水比赋起兴诗"到汉魏六朝中期"纯正山水田园诗"的演变过程。魏晋时期兴起的隐逸之风直接启发了人们"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为田园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南园五月之三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陶渊明被公认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其后谢灵运、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等诗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诗体。这些诗人大多具有隐士或准隐士身份,他们的创作打破了"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规约,追求纯粹的自然山水审美。
唐代的司空图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主张追求空灵、恬淡、超逸的风格,以达到"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化境。钟嵘在《诗品》中也明显偏爱那些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
南园五月之四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田园画的兴起应于魏晋隐逸文化兴起之际。中国传统绘画以帝王仕女、神仙人物等题材为主。随着隐逸文化的勃兴,隐士和准隐士们开始将自然山水之美作为绘画主题,真正的田园画由此诞生。
田园画的创作者们深谙这种艺术形式对隐逸人格精神的彰显作用。从绘画手法、技巧到题材、理论,他们对田园画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发展。两宋时期,田园题材绘画大量涌现,形成了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并立的局面。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就是典型代表,画中人载酒踏歌而行的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之乐与放逐心灵于自然的惬意。元明之后,以田园村社,农桑稼禾,菜园瓜果为题材的绘画也不凡大家。
南园五月之五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田园诗中的许多意象和场景成为田园画的创作题材,而田园画的视觉表达又反过来丰富了诗人的想象力。如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句,就成为后世田园画家常用的视觉母题。田园诗画奠定了后起文人艺术的基础,其审美理念和表现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田园诗还是田园画,其核心都在于表达隐逸人格精神。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媒介,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对自由精神和自然本真的追求。
风清景明故园家之一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马良书的田园艺术形式崇尚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学风格,追求"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的语言风格,注表现田园生活的自由气息与质朴美感。马良书的田园山水画正是在这一田园诗画的文化精神的背景下进行的创作,他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即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追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田园之美,蕴含着田园之乐,超脱世俗,超然物外,“天道”与“人道”相合的人文精神。
风清景明故园家之二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三、田园诗画中永远的桃花源
马良书的画面十分明确的呈现出田园诗画中永远的桃花源的这一画面景观。这是他十分刻意地想要强化的文化意象。
花满南园之一 34x34cm 宣纸彩墨 2025.7
桃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如春天的使者、美好的象征、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桃花的盛开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宁静。桃花源象征着乌托邦的理想社会,是一种理想的、无暇的世界,充满了和平、和谐与幸福。桃花源也象征着远离尘世纷争,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桃花源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理想状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人人安居乐业的地方。桃花源的意象常常与隐逸生活相联系,体现了避世的志趣和隐逸情怀,成为潇洒出尘、归隐山林的遁世隐者心中的精神家园。
花满南园之二 34x34cm 宣纸彩墨 2025.7
古代文人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都在其诗文中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象征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状态,是一个没有斗争、古朴而富裕的地方,人们生活安逸、丰衣足食。桃花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人们心灵深处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桃花源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是通往人间仙境的一道门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桃花源是历代文人雅士渴望追求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国度。
南园春雨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马良书田园诗画中永远的桃花源,涵盖了理想生活,和平与幸福、希望与憧憬以及文人精神家园等多个方面。象征着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和生活自由的永恒追求。他的创作聚焦于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尤其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他的画作常通过空寂的乡村景致,如无人插秧的田野、静谧的农舍营造理想化的“精神故乡”,呼应了中国古代“身在魏阙,心系南山”的隐逸传统,同时赋予其当代意义——为都市人提供心灵栖息的想象空间。这种创作动机源于他童年对南方田园的记忆,以及对中国农耕文化血脉的深刻体悟。
故园春早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他的画面意象是诗意化的现实景观,马良书笔下的田园并非完全写实,而是经过“诗化”处理的理想之境。其作品如《风清景明田野家》《晨风吹过香满溪》等,虽描绘现代农村建筑,如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甚至别墅,却通过空灵的画面氛围,如雨后的清新、桃李的缤纷,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这种“无人之境”的处理手法,既保留现实元素,又超越具体场景,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图景。
2025年7月于北京
田园繁花 34x55cm 宣纸彩墨 2025.7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