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新华社:守艺传艺兴艺 江西激活传统艺术新生命
更新时间:2025-08-31 07:04 浏览量:1
水袖翩然,如行云流水;唱腔婉转,似溪涧潺潺。8月29日晚,昌南文化中心大剧院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以一场精彩绝伦的《女驸马》,为第九届江西艺术节·玉茗花优秀剧目展演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更成为皖赣两省深化文化交流、共促戏曲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让传统戏曲走进百姓生活
舞台之上,经典焕发新生。韩再芬以其精湛的表演功力,将“女驸马”冯素珍这一经典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个身段、每句唱腔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让老戏迷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黄梅韵味,又让年轻观众领略到传统艺术的时代魅力。
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如潮。“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黄梅戏表演,太惊喜了!这种以戏曲为纽带的文化互动,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现场观众表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而赣剧,作为江西的代表性剧种,发源于明代弋阳腔,融合了昆腔、乱弹等声腔,形成高亢激越、质朴奔放的艺术风格。两种戏曲虽风格各异,但共享东方戏曲的写意美学与人文精神。
作为第九届江西艺术节特邀的省外精品剧目,此次黄梅戏《女驸马》的惊艳亮相,标志着皖赣两省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更为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第九届江西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正是江西省近年来系统化推进艺术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通过构建“艺术节+专项展演+交流活动”的品牌矩阵,江西已成功打造出“江西艺术节”“全国采茶戏汇演”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助力江西戏曲从区域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为传统戏曲注入当代元素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近年来,江西省深入实施艺术创作“四名工程”,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文艺作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区、各艺术门类创作活跃、均衡发展,涌现出《一个人的长征》《山茶花开》《血火熔炉》《八一起义》《天工开物》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这些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彰显其文化价值。“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共创排赣剧、采茶戏以及本土戏曲作品超过200个,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赣剧《红楼梦》《李迩王》成功入选全国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优秀案例“十佳案例”。
这种创新改编使古老的赣剧艺术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视野,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其创新与发展的有力探索。
实践表明,立足传统、面向当代,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传统戏曲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勃勃生机,真正实现“活态传承”,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给传统戏曲搭建生产链条
近年来,江西省通过系统性工程和创新性举措,深入开展戏曲资源普查和保护传承工作,构建起多位一体的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体系。
出台《关于传承发展江西戏曲的若干措施》16条,多维度构建起政策保障体系;举办赣剧振兴座谈会暨重点剧目选题论证会,实现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编撰工作为契机,组织江西剧种编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使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为给传统戏曲搭建完整的生产传播链条,使戏曲艺术从“无处安放”到“有枝可依”,江西投资1.1亿元重建江西省赣剧院,挂牌成立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
在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中,江西还通过完善文化艺术基金资助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艺术基金引领作用,专项扶持重点原创项目与优秀创作人才。与此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传承人保障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有效破解戏曲传承发展中“人”的难题,为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提供坚实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