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笔墨融古意 豪情铸新篇——曹树强书法艺术赏析

更新时间:2025-08-31 09:28  浏览量:4

文/杨普义

【人物档案】枭墨,原名曹树强,秦都频阳(今陕西富平)人。自幼痴迷书法,少临欧、颜、二王等百家法帖。他将魏碑、汉隶、大篆等风格融为一体,自成一派。书风狂放不羁、张力十足,获“大篆汉简之神韵”赞誉。

曹树强(笔名枭墨),是一位兼具“守正”定力与“创新”魄力的践行者。他以数十年临池不辍的坚守深耕传统,以敏锐独到的艺术洞察融合诸家,将汉隶的古朴厚重、魏碑的刚劲峻拔、大篆的雄浑拙雅与行书的灵动洒脱熔于一炉,最终铸就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书法风格。

书法之美,源于传统;艺术之魂,在于根基。曹树强的书法之路,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与深耕。他自幼与笔墨结缘,孩童时期便在纸墨间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这份初心化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在传统书法的疆域里步步为营、扎实前行。

初学书法时,曹树强便以“啃硬骨头”的韧劲选择从楷书入手——楷书作为书法技法的“基本功”,结体严谨、笔法规整,是磨砺控笔能力与结构感知力的最佳载体。他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宗,每日临帖数小时,悉心揣摩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钻研“欧体”险峻严谨的结体特点:横画的平稳舒展、竖画的挺拔有力、撇捺的精准收放,甚至每个字的重心平衡、笔画间距,都力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在日复一日的临摹中,他不仅练就了精准的控笔能力,更领会到楷书“重法度、讲规矩”的艺术精髓,为后续多元书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若说楷书是“筑基”,那么行书便是曹树强艺术视野的第一次拓展。他沉浸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经典法帖中,从《兰亭序》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到《中秋帖》的“一笔书”流转灵动,逐字分析笔法的提按顿挫、笔势的连贯呼应。他尤其注重体悟“二王”行书的“气韵”——笔画间的顾盼呼应、章法上的疏密变化,并非单纯的技法堆砌,而是书写者情感与心性的自然流露。这份对“气韵”的理解,让他跳出了“机械临摹”的局限,开始从“技法模仿”向“精神领会”跨越。

更难得的是,曹树强并未将视野局限于楷书与行书,而是主动向更广阔的传统疆域探索。他深入研习魏碑,从《张猛龙碑》的雄强峻拔中汲取“骨力”,体会方笔的刚劲、折角的凌厉,让笔墨间多了几分豪迈之气;精研汉隶,在《曹全碑》的秀丽典雅与《张迁碑》的古朴方拙中反复对比,捕捉隶书“蚕头燕尾”的波磔之美、结体对称的庄重之韵,感受汉代书法的雄浑气象;甚至涉猎大篆,于甲骨文的质朴简洁、金文的斑驳厚重中,触摸远古文字的“拙雅之魂”,理解汉字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脉络。

这种“广采博收”的临习路径,让曹树强不仅掌握了多种书体的技法精髓,更在对比与体悟中形成了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个性的“土壤”;法帖不是仅供模仿的“模板”,而是传递艺术精神的“桥梁”。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深度耕耘,让他的书法创作始终扎根于文化沃土,从未偏离艺术的正轨。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入古”是基础,“出新”是生命。若一味沉迷于传统而不敢突破,便会陷入“食古不化”的困境;若脱离传统空谈创新,则易沦为“无本之木”的虚浮。曹树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守住了传统的“根”,又找到了创新的“路”——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将不同书体的优长拆解、重组,在多元融合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实现了“法古而不泥古”的艺术突破。

书法界对曹树强的作品有“以隶为骨,以行为筋,血增汉简,肉垒篆意”的精准评价,这十六字恰是对其融合创新风格的最佳注解。在他的创作中,“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深入骨髓的风格重塑——每一种传统元素的引入,都经过了反复打磨与精准适配,最终形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

“以隶为骨”,是曹树强书法风格的根基所在。他的作品无论书体如何变化,始终保留着汉隶的“骨架”:横画的蚕头燕尾、竖画的挺拔沉稳、结体的方正庄重,这些隶书的核心特质,让他的作品始终扎根于传统的沃土,透着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即便是行书创作,他也会在笔画的起收处融入隶书的波磔意味,让原本灵动的行书多了几分沉稳感,避免了流于轻飘的弊端。

“以行为筋”,则为他的书法注入了动态的生命力。曹树强打破了隶书“字字独立、规整排布”的传统范式,将行书的“笔势流转”融入其中——笔画间的连带呼应更自然,章法布局的疏密变化更丰富,原本略显沉静的隶书因此有了“活”的气息。以他的隶书作品《观海听涛》为例,“观”字的撇画与“海”字的横画形成笔势上的呼应,“听”字的竖画与“涛”字的捺画在节奏上相互配合,整幅作品虽以隶书为基调,却透着行书的灵动,如同“静中有动”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海阔凭涛”的动态意境。

“血增汉简”,是曹树强对书法“率真之美”的探索。他借鉴汉简书法中不拘一格的笔触、自由洒脱的布局,为作品注入了几分“野趣”与“生机”。在他的部分作品中,会刻意保留汉简“笔画粗细不均、结体略带随意”的特点,如横画的自然变细、竖画的轻微倾斜,这些看似“不规整”的细节,反而让作品跳出了“馆阁体”的刻板,多了几分书写者的真情实感,如同将汉代文人随手记录的鲜活气息,带到了当代书法创作中。

“肉垒篆意”,则让他的书法线条更显浑厚饱满。曹树强将大篆线条“圆润厚重、力透纸背”的特质融入笔画之中,无论是横、竖、撇、捺,都透着一股“绵里藏针”的力量感。他笔下的线条,绝非单薄的“划纸而过”,而是如“老树盘根”般扎实,如“春蚕吐丝”般绵密,这种“篆意”的融入,让书法作品不仅有“骨”有“筋”,更有“血”有“肉”,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艺术质感。

这种多元融合的风格,在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幅作品以隶书为骨,保留了“北国风光”四字的庄重古朴;以行书为筋,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笔势连贯流畅;融入汉简的率真,让“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多了几分灵动;叠加篆意的浑厚,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笔画更显豪迈。笔墨间,既有传统书体的经典元素,又有当代审美的个性表达,真正做到了“融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本”。

在中国书法史上,“诸体兼善”历来是衡量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重要标准。能精通一种书体已属不易,若能在多种书体中皆有建树,则更显其功底深厚。曹树强便是这样一位“多面手”——他在隶书、行书、楷书、篆书等多种书体中均有深厚积累,尤其在隶书与行书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其全面的艺术造诣,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度理解,更让他在不同书体的创作中相互借鉴、相互滋养,进一步丰富了个人的艺术语言。

隶书是曹树强艺术风格的“压舱石”,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书体。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程式化”隶书,曹树强的隶书既保留了传统汉隶的法度,又融入了个人的艺术理解,形成了“古朴而不呆板,灵动而不轻飘”的独特风貌。

在结体上,他的隶书以“方正”为基调,却不拘泥于“绝对对称”——有时会将字的重心轻微偏移,如“海”字的右半部分略高于左半,让结体更显生动;有时会调整笔画的间距,如“听”字的竖画间距略有宽窄变化,避免了刻板的均匀。这种“稳中求变”的结体处理,让每个字都如“站立的君子”,既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之气。

在笔法上,他的隶书堪称“精到”——横画的“蚕头燕尾”清晰可见,起笔时的藏锋圆润、收笔时的出锋利落,都尽显汉隶的经典特质;竖画的挺拔有力,如“铁柱立地”般扎实;撇捺的舒展大气,如“大鹏展翅”般开阔。尤为难得的是,他的笔法中始终透着一股“活气”,即便在书写规整的隶书时,也会保留几分行书的“提按顿挫”,让笔画的粗细变化更自然,避免了“描字”的僵硬。

观其隶书作品《悟道求真》,四字结体方正,笔画厚重,“悟”字的竖画融入篆意的圆润,“道”字的走之旁带着行书的流转,“求”字的撇捺舒展如翼,“真”字的横画波磔分明。整幅作品既透着汉隶的古朴庄重,又暗含多元书体的灵动,将“悟道”的哲思与“求真”的执着,通过笔墨传递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隶书是曹树强的“根基”,那么行书便是他“个性表达”的最佳载体。他的行书以“二王”笔法为基础,却不局限于“二王”的秀雅之风,而是融入了魏碑的雄强与汉隶的古朴,形成了“刚柔并济、气韵生动”的独特风貌。

在笔法上,他的行书兼具“灵动”与“刚劲”——提笔时如“行云流水”,笔画轻盈流转,尽显行书的飘逸;按笔时如“斩钉截铁”,笔画厚重扎实,透着魏碑的方劲。这种“提按对比”,让线条更具节奏感,如“轻重相间的乐曲”,引人入胜。例如在书写“涛”字时,左边的“水”旁笔画轻盈,右边的“寿”字笔画厚重,一轻一重间,既展现了笔法的丰富性,又暗含了“涛声起伏”的意境。

在章法上,曹树强善于利用“疏密、大小、浓淡”的变化营造整体气韵。他的行书作品,从不追求“字字均匀、行行对齐”,而是根据内容的情感起伏调整布局——书写豪迈的诗句时,字距疏朗、字体偏大,墨色厚重,如《观海听涛》的开阔;书写细腻的感悟时,字距紧凑、字体偏小,墨色清淡,如《悟道》的内敛。这种“因情布局”的创作方式,让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情感的表达”。

除了隶书与行书,曹树强在楷书与篆书领域亦有深厚积累。他的楷书兼具欧阳询的“险峻”与颜真卿的“雄浑”——结体上,保留欧体的“中宫收紧、四面开张”,让字显挺拔;笔画上,融入颜体的“横细竖粗、力透纸背”,让字显厚重。其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节选,既精准还原了欧体的法度,又带着个人的笔墨温度,避免了“馆阁体”的冰冷。

他的篆书则取法金文与甲骨文,线条圆润厚重,结体对称均衡,透着一股“远古的神秘与庄重”。在书写篆书时,他注重“线条的质感”,每一笔都如“玉箸”般圆润,如“铁丝”般坚韧,既展现了大篆的古朴之美,又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这种“诸体兼善”的全面造诣,让曹树强的书法创作拥有了更多可能性——他可以在隶书与行书间自由切换,也可以在楷书与篆书里沉淀思考;不同书体的技法与意境相互滋养,最终让他的艺术风格更显丰满、更具深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品即人品”是书法艺术的核心理念之一。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创作者人格、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投射。曹树强的书法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法与独特的风格,更在于他笔墨之外的“艺德”——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对文化的担当,这些品格力量,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技艺层面”,成为有温度、有灵魂的艺术表达。

作为一名从陕西富平走出的书法家,曹树强身上始终带着西北人的“豪迈与质朴”。他从不追求书法的“炫技”与“猎奇”,而是始终以“踏实临帖、真诚创作”为准则。即便在获得诸多荣誉后——如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斩获金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每日坚持临帖,时常与同行交流探讨,甚至主动向年轻书法家请教,这种“不骄不躁、终身学习”的态度,正是他对书法艺术“敬畏之心”的最好体现。

他的“真诚”,更体现在对作品主题的选择上。曹树强的书法作品,极少涉及无病呻吟的闲情逸致,多以积极向上、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为主题——《观海听涛》传递开阔胸襟,《观山揽月》彰显高远志向,《悟道求真》表达对真理的追求,《沁园春·雪》抒发家国情怀。他认为,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展现“艺术之美”,更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笔墨不仅要“悦目”,更要“养心”,要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种“文化担当”,让他的书法作品拥有了更广泛的共鸣。无论是普通书法爱好者,还是专业艺术评论家,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代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有评论家曾评价:“曹树强的书法,不是孤立的笔墨游戏,而是与传统对话、与时代共鸣的精神表达。他用笔墨告诉我们,传统书法从未过时,只要注入真诚与思考,就能在当代焕发生机。”

笔墨融古意,豪情铸新篇。曹树强的书法艺术,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代书法创新的积极探索。他以“临池溯源”筑牢传统根基,让作品始终扎根于文化沃土;以“融古创新”构建独特风格,让传统在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以“诸体兼善”展现全面造诣,让艺术表达更显丰满立体;以“艺道相融”彰显品格力量,让笔墨传递精神温度。

在当代书法艺术面临“传统与创新如何平衡”“文化传承如何落地”等命题的背景下,曹树强的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法的创新,永远不能脱离传统的“根”;而传统的传承,也需要注入时代的“魂”。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曹树强将继续以笔墨为媒,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不断前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也为更多书法创作者提供“守正创新”的实践范本。

编辑:周峰川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