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现身上海书展,身形消瘦引全网心疼:这才是真正艺术家模样
更新时间:2025-08-31 16:38 浏览量:4
盛夏的上海书展,热浪挡不住读者的热情。当70岁的王汝刚出现在签售台时,台下瞬间响起掌声——可这份热烈里,藏着不少人揪心的目光:镜头里的他比从前清瘦了大半,原本饱满的脸颊线条变得清晰,连标志性的笑容里,都能看到眼角加深的皱纹。
"王老师怎么瘦成这样了?"签售会照片传到网上,网友的关心瞬间刷屏。有人翻出他三年前的舞台照对比,那个在《老娘舅》里中气十足的"阿德哥",如今身形确实单薄了不少。但更让人动容的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挺直腰板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地给读者签名,沙哑的嗓音里带着熟悉的温和:"谢谢大家,我身体好得很。"
从病床到书展,他带着《海派》回来了
熟悉王汝刚的人都知道,这两年他过得不容易。2022年深秋,他因突发疾病入院的消息曾让无数戏迷揪心。那段时间,这位把舞台当生命的艺术家,第一次长时间离开聚光灯。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安心休养时,他却在病床上动笔写起了书。
"躺不住啊,脑子里全是滑稽戏的老故事。"后来他在采访里笑说。于是有了这本《海派》——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浸着感情:有他对恩师杨华生的回忆,有和绿杨老师排戏的细节,甚至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滑稽剧团后台的烟火气。
这次书展签售,是《海派》首次公开亮相。现场的读者里,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特意坐两小时公交赶来,手里攥着泛黄的《滑稽王小毛》磁带;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指着海报说"这是爷爷奶奶追过的'顶流'";还有90后读者捧着书红了眼:"小时候跟着外公看《老娘舅》,现在带自己的娃来见王老师。"
王汝刚显然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他会主动问读者"喜欢哪段戏",聊到《阿丈结婚》里的经典台词时,还会下意识地抬抬眉毛,复刻当年舞台上的俏皮模样。有个小姑娘怯生生地说"想学滑稽戏",他立刻放下笔,认真叮嘱:"要先懂生活,才能演活小人物。"
从"阿德哥"到"滑稽戏活字典",他的人生比剧本动人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王汝刚的名字,几乎和"海派滑稽"划等号。
1981年,30岁的他凭《阿丈结婚》里的"憨女婿"一角走红,打破了"滑稽戏只能靠老段子"的偏见。后来他创作出"王小毛"这个角色,用一口地道的上海话讲邻里故事,收音机里那句"各位听众,王小毛来哉",成了一代人的听觉记忆。再到《老娘舅》里的"阿德哥",他把市井小人物的精明与善良演得活灵活现,连菜市场的阿姨都能跟他对台词。
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笑星"台下有多拼。为了演好《股票风波》里的股民,他曾蹲在证券交易所看了三天;拍《老娘舅》时,为了一句台词的语气,能和编剧磨到深夜;哪怕后来成了上海滑稽剧团团长,他依旧坚持每场演出提前两小时到场,帮年轻演员搭戏走台。
"滑稽戏不是瞎逗乐。"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年有年轻演员想加网络热词博笑,他严肃地说:"观众笑完能记住点什么,这戏才算成了。"如今在《海派》里,他还特意写了段话:"好的滑稽戏,得像生煎包——外皮要脆,内里要有汤,底子还得垫着扎实的面。"
全网心疼的背后,是对"老派坚守"的敬意
签售会结束后,有记者问他"会不会觉得累"。王汝刚摆摆手,指着窗外排队的读者背影:"你看他们顶着太阳来,我这点累算什么?"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现在仍保持着每天看剧本的习惯,剧团里的年轻演员排新戏,他总会拄着拐杖去后台"盯场子"。
网友的心疼,或许正源于这份"不歇脚"的执着。在流量当道的时代,有人为了热度制造话题,而70岁的王汝刚却在病愈后,带着一本写满传承的书回到公众视野。他没提过自己的辛苦,只在《海派》的后记里写:"滑稽戏是上海的魂,我得把这些故事留下来,不然以后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冷面滑稽'是什么模样了。"
离场时,有读者喊了句:"王老师多保重!"他回头挥挥手,阳光落在他消瘦的肩膀上,却让人觉得格外有力量。或许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光芒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在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的执着里。
就像他在书里写的:"舞台会老,人会老,但笑声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