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刻意法古,并无创新,也能书法宗师
更新时间:2025-03-12 17:12 浏览量:8
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
王世国/文
人们都知道,艺术贵在创新。在当今书坛,许多人不是“与古为徒”,而是以古为敌,处处反叛古代经典书法,一心想着自成一家,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新风格。可是,在元代,赵孟頫却是刻意法古,一丝不苟,他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他开创的“赵体”成为许多人临摹学习的对象,影响千古。所以,赵孟頫的书法学习、成长之路,值得今天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借鉴。
赵孟頫5岁就入小学学书,长大后眼看着南宋以来书法每况愈下的局面,决心远追晋人,师法“二王”,以求振兴。所以,他学习书法是走刻意法古,一丝不苟的道路。正像他在跋《兰亭序》中说的那样:“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决心严守古人的笔法规矩,并且不厌其烦地学下去。
因而他临习的古代碑帖和取法的古代书家十分广泛。例如,杨载说他“篆则法《石鼓》《诅楚》;隶法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近体”。宋廉指出:“公之字法凡属变,初临思陵(赵构)、后则钟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解缙则说:“始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而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还有人认为他晚年得力于唐代陆柬之。
从上述前人所论可见,他对古人书法几乎无不临学,可以说他是荟萃众美的书法集大成者。
当然,对古代众多的书家,他是有选择,学习上也有侧重。他最膺服并全力以赴地学习“二王”书法,以至于被后世公认是“二王”笔法的正传者。如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说:“……盖二王之迹见于诸帖者惟简札多,松雪朝夕临摹,盖于冥会神契,故不但书迹之同,虽行款亦皆酷似。乃知二王之后便有松雪,其论盖不虚也。”
请看:
他临写的王羲之《兰亭序》册。不过,他取法王书,却能注意提炼精华,并将它发扬光大。例如王羲之《十七帖》中有许多“也”字,对其写法他都烂熟于心,并把它们吸收于自己的书作中。《兰亭序》中的“左”字,上面一横掎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翻出个小圈。这在原帖中本不明显,而他却细心学出,特意强调,将翻笔的圈儿写得更大。
再如该帖中的“有清流激湍”的“有”字,撇的起头是露锋落笔,顺势向右下侧一按,再转锋向左下方撇出。赵孟頫则抓住这种欲左先右、直中有曲的写法,并将它更为明显地变化成横折起头(如《中峰和尚诗帖》中的“有”“布”二字),以至于成为赵体撇画写法的一大特色。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