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创作没有“瓶颈”,世俗生活才有“瓶颈”
更新时间:2025-09-01 16:31 浏览量:2
骇跃嘶风 纸上水墨 144cm×367cm 2025
创作没有“瓶颈”,
世俗生活才有“瓶颈”
——对话艺术家陈天
问:您作品风格兼具水墨韵味与当代艺术的自由表达,在形成这种独特风格时,是先有对特定风格的预设,还是在长期创作中自然沉淀出专属视觉符号?哪些创作阶段的尝试,对当下风格定型起到关键推动?
答:“当代艺术”是一种“艺术观念”,我这类的作品并没有形成“风格”,是长期创作、思考中自然沉淀出来的。如果有“批判性思维”,从一开始学习绘画就自然埋着“当代艺术”这根筋,之所以没长成参天大树是因为至今还没遇到适合的土壤和气候。
问:对比传统水墨的“逸笔草草”和您作品里的现代性笔触,作品中水墨抽象画的线条、墨块,您如何看待传统笔墨语言在当代创作中的“变”与“不变”,这种思考怎样渗透到风格塑造里?
答:“传统水墨”与“当代艺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观念与价值体系,在我的世界里两者是不相容的割裂状态,并没有让他们相互借鉴的企图。
蛇与鸟的设计 纸上水墨 39cm×54cm 2025
问:在创作中,您如何平衡色彩、墨色的随机交融与内心想要表达的秩序感?这种创作逻辑是如何形成的?
答:创作状态经常是想保持在一种“形而上”的冲动中,“理性”上反而会去压制那种“本能追寻的秩序感”。您提到的“创作逻辑”很好,前些时间我正提出“绘画逻辑”这个概念,应该是想到一块去了,因为无论选择什么语言、题材、语境,最终都要做到“逻辑自恰”。
问:色彩在您作品中是“情绪索引”,比如作品里多彩蝴蝶与人物、灰暗背景碰撞,这些色彩选择是对现实的映射,还是超现实的精神投射?您构建色彩体系时,如何平衡主观情感注入与观众视觉感知的关联?
答:没想得这么复杂,更没想到与“观众”的关联。我是艺术的创作者也是艺术的消费者,对我来说艺术不需要太多的社会协作,纯粹是个人的事情。
惊骇 纸上水墨 68cm×46cm 2021
问:创作时,您更关注作品“完成瞬间”的艺术直觉,还是创作过程中观念的持续生长?
答:创作的深层动机是复杂的,这两者都有,或许交替进行或许同时运作。
问:传统水墨的“意境营造”基因,在您作品里如何转化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视觉体验?
答:上面我已经回答了。“传统”与“当代”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对应不同的需求,“传统”是在确定的形式中求变化,“当代”是在对既有的批判中重构新的认识与行为。“转化的企图”目前我认为是肤浅而徒劳无益的。
眸 纸上水墨 35cm×34cm 2010
问:您的水墨作品,虽用传统媒材,却营造出强烈当代性,这种转化是刻意剥离传统审美惯性,还是在传承中自然生发新审美?
答:“当代性”中只有“传统观念”没有“传统媒材”。“当代”与“传统”是“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但同时“分裂式”地存在我身上也给我提供多样的需求。
问:创作中遇到“风格瓶颈”(如形式重复、观念停滞 )时,您会通过哪些方式突破?比如回归传统经典临摹、跨媒介艺术实践,还是在生活场景中寻找新刺激,这些方法如何为作品注入新活力?
答:对我来说创作没有“瓶颈”,世俗生活才有“瓶颈”。我是艺术创作者同时也是艺术的消费者,我并不太在意与现实的联系,会更注重绘画艺术的“超越性”,虽然它根植于最具体、最感性的形式(色彩、造型、点线面),却指向最抽象、最普世的价值。
蝶变 纸上水墨 180cm×180cm 2016
问:面对艺术市场与学术评价的双重场域,您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向学术体系靠拢,构建理论支撑吗?比如作品中对“水墨当代性”的探索,是基于个人艺术追求,还是有对学术命题的回应与思考,如何平衡二者关系?
答:艺术市场与学术评价都是有“圈子”的,当你关注他们的时候,才有“瓶颈”的窒息感。我有一个基本认知:形而上者谓之道,“绘画”应该比“学术”更接近于道。我有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内动力,那些外面的事情不是我应该太关注的。
伤口 纸上水墨 68cm×46cm 2020
石头的记忆 纸上水墨 39cm×54cm 2022
◎陈天在创作
「荷花作品选」
陈天,别署一大,广东潮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曾多次在中国各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
出版有《岭南美术名家丛书:陈天》(岭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陈天•心随笔动》(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等个人画集十几种。